北埝头夹砂深腹之字纹罐 北京人生活示意图 镇江营遗址出土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是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其实,在刀耕火种的史前时期,北京的先民就已不乏节约的意识。
平谷区大兴庄乡的北埝头新石器遗址,距今约7000年了。遗址中发现了数座半地穴式的房址。5号房址中出土了一件大口深腹陶罐,它的用途是储藏物品。陶罐的外壁口沿下饰排列紧密的压印横之字纹,相互叠压似鱼鳞状。横之字纹下饰排列整齐的竖长之字纹。腹部有缀合裂缝的钻孔,两两对称,共4组8孔。口径26.5厘米、底径12.5厘米、高26.5厘米。这处遗址中,类似的陶罐还有数件。
在制陶工艺水平不是很高的古代,火候不高的陶器容易破碎。碎了之后怎么办?聪明而节俭的古人通过给陶器钻孔,系上绳索,可以最大限度地修复并再次利用。这个办法,有点像现在一些地区还在使用的锔锅锔碗。
就算是已经破碎无法再修补了,没关系,还可以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圆陶片多被认为是小孩的玩具或占卜的工具。北埝头遗址出土了10件圆陶片。这些圆陶片不是单独做出的,而是利用碎陶片,在边缘加工磨圆而制成的。例如6号房址中的一件,凸面有长之字纹,直径6厘米、厚0.7厘米,显然是用陶罐的残片加工的。
房山南尚乐乡的镇江营新石器遗址,距今年代为7000年至5000年间。出土的陶网坠、人面形陶片等,都是用破碎的陶釜或陶壶的残片制成的。例如镇江营二期的一件网坠,是用壶的腹片加工成的。近长方形,断面经过磨制后,于四面各刻出一个缺口,可以系挂绳索。长11厘米、宽6.6厘米。
人面形陶片一般认为是与宗教巫术有关的特制品。例如镇江营一期的一件圆陶片,近似圆形,上部2个小孔,下部1个大孔,形似人面的口和双眼。是利用陶釜的腹部残片改造的。三孔均为对钻成。直径11厘米至12.4厘米。
镇江营四期中还出有一把陶铲。整体近正方形。利用陶瓮的腹部残片打制其一侧成弧形刃。正面有交错篮纹,表明其原来是陶釜的一部分。长11.4厘米、宽11.4厘米,厚1厘米至1.2厘米。
不论是修复还是改造,都是北京史前先民节约意识的体现。勤俭节约、自古有之。
文并图/郭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