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泉在查看古玉器(地方玉,玉玩蛇人)
孔子讲玉有“十德”:“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刿,义也。垂而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贯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不贵者,道也。”
“石之美者”为玉。玉有晶莹、温润的特点,视之玩之,令人赏心悦目。在中国人收藏赏玩清单中从来不缺玉,古往今来,因玉有特殊的用途和美感,而广受推崇、身价倍增。
中国玉料分为三大系,第一是矿石学称为“透闪石——阳起石”系玉,俗称“软玉”,最典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和田玉;第二是“岫玉”,矿石学称“蛇纹石”系玉。岫玉在全国各地都有蕴藏,有名的如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岫岩玉,甘肃酒泉的祁连玉(用来做夜光杯的玉),北京十三陵的京黄玉等,硬度比昆仑玉略低;第三类是其他杂玉,又俗称“地方玉”。
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更多是文化和道德的承载。孔子曾经以玉来比喻君子的德行,称玉有“十德”大意说,玉温润而有光泽,有梭角但却不伤人,是为仁义;玉瑕不掩瑜,质地透彻是为忠;玉垂之如坠,是为礼;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是为乐,等等。因为玉有如此多的魅力,故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成为时尚成为崇尚道德的象征。如身上的玉佩走起路来叮当做响,也时刻提醒君子走路时也要正行知礼,不可横行无忌。
但是,在当代藏玉热中,人们过分强调玉的材质,推崇玉的升值投机功能,让人不得不扼腕兴叹。其实,“藏玉”绝不应该与“藏料”画等号。
中国人用玉可以追溯到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历代历朝的遗物中有大量的古玉存留下来。这些古玉除了质料的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是一个时代历史的固化物。因此,对于真正的收藏家来说,收藏古玉的上述意义远比金钱价值更高。
不过古玉假货很多,故而收藏难度大,需要藏家具有很高的鉴别与鉴赏能力,不仅要鉴玉料、还要鉴年代和真伪,很多人因为难辨真假而选择观望,导致古玉收藏市场远不及新玉,古玉被低估,难以回归它本来的价值,大量珍贵的古玉低价流失到了海外藏家手中。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记者近日专访了古玉鉴定大师周南泉先生,一起分享他的古玉鉴定经验与收藏故事。
古玉收藏无捷径
周南泉是故宫[微博]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宝玉石协会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他不仅是一个古玉方面的专家学者,也是一个古玉的收藏家,在他并不宽敞的家里,摆放着一件件形态各异的古玉,十步之遥,就可以一口气看完跨度千年的精品古玉,简直就是一部古玉的演变史。
或许是美玉的温润滋养,77岁的周南泉老先生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全无古稀老人耳聋目瞽之态,谈起古玉的收藏来目光犀利,滔滔不绝。
周南泉坦承自己从小就喜爱古玉,大学时念的是历史系,毕业后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当时故宫搞文物鉴定的专家,大都是民国时期在琉璃厂古玩店里为资本家打工的专业职员,搞鉴定主要靠他们。这些老先生文化水平不高,不会写东西,也说不出多少理论道理来,但眼力极好。
周南泉回忆,当时皇宫里的玉器年代鉴定很笼统,如没有新石器时期玉器的概念,把当时的玉器归入夏商时期玉;又把夏商至汉代的玉器统称为“高古玉”或“三代玉”;唐代至清朝的玉器界线也不清晰,大都要重新鉴定。有时还要经常去琉璃厂文物商店回购文物。老先生经验多,所选玉器几无“鱼目混珠”的可能,但思想保守,教徒弟都留一手,当问到某一器物为何被选上时,有时会说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浅尝辄止了。周南泉就通过分析老先生的眼活儿总结经验,清宫众多古玉成了他最好的老师,他做完观察笔记就去找宫里面的档案、图书、文物、杂志比对,慢慢琢磨。
周南泉坦言,其实这是古玉鉴定和收藏的必经阶段,现在如果有人想入这一行的门,还是要去大的博物馆仔细观看古玉真品,学习历史文献、文史知识,通过比对逐渐积累经验。
为了做到知己知彼,更好地识别假货,周南泉有时候还会悄悄潜伏到古玉作假的作坊里,观察作假的工艺办法和成品特点等。不过,现在各地的古玩市场里假货太多了,想看假货不用那么麻烦,直接去古玩市场转转,对比多了就能心里有数了。
辨材质
鉴在藏先,除了经验之外,古玉鉴别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就要看它的材料,即是不是玉?是什么玉?这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
市场上常见的假玉有些是玻璃仿制品,识别玉与玻璃的方法很简单,玻璃一般是浇模而成,高温玻璃液在模具的边沿多少会冒溢出一点,冷却后就会隐隐凸起一条范线,用肉眼就能发现。如果手上有放大镜,可以迎光观察,只要在其中发现一个气泡就是假玉。如果是以现代高分子材料制作的假玉,用这个方法难以识别,可以观察其表面是否有玉的天然石纹,如果没有,就是假玉。白居易的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其实讲的也是一种破坏性的辨玉方法,在古代颇为流行。
除此之外,还要判断所用之玉是否与年代相符。
古时由于交通不发达,一村一寨、一城一国大都是划地而居,像徐霞客那样见多识广的行者毕竟少数,大多数农人一生都在一个村落中度过,因此地理的疆界常常也是文化的分界点,古人制玉也就大都就地取材。如著名的红山文化玉器用的就是一种属于辽宁本地宽甸满族自治县的“老岫岩玉”,或者是同省岫岩县的岫岩玉。良渚文化常用的是产于江苏省南京溧阳县小梅岭一带的矿石,如果材料与年代不符就肯定是假货。再如,历史记载楚人卞和得璞于“楚山”,后制成了“和氏璧”和秦始皇“传国玺”。周南泉分析“楚山”之璞可能产自昔为楚地的河南南阳,此地的独山玉类似翡翠,翡翠俗称“赌石”,就是因其外表与一般石料无异,裂之才能见玉,不好分辨,卞和献玉才会被楚王误认为欺君。因此,如果有人找到“和氏璧”和“传国玺”,其玉料多半应该符合独山玉的特征。
战国以后,昆仑之玉与代马、胡犬并列成为当时统治者心目中的“三宝”,代马是春秋赵国代地之马,是极出众的战马,性能甩出中原马几条街,赵国当年就是靠着代马胡服骑射,才练出一支傲视诸侯的骑兵军。胡犬高大威猛,体型毛发大异于中原犬类,代马、胡犬都是不可多得之物,昆仑之玉与它们并列,可见贵重。
战国以后,九成以上玉器用料都是“昆仑山系玉”,即和田玉,明《天工开物》载:“凡贵重用者,尽出于田、葱岭”即可为证。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多用青海玉、俄罗斯玉和南韩玉等。这些玉器虽是“透闪石——阳起石”系玉,但其中新疆和田玉质地细腻,温润而凝重,俗称真玉,质量最好,是玉中的极品。与和田玉相比,青海玉有明显的水线纹,俄罗斯白玉则颜色惨白。因此战国以后的重要玉礼器一般都会选用上好的和田玉制作以示贵重,如果是用青海玉或俄罗斯玉制作古代玉器,几乎是假仿之作。
辨玉色
玉的颜色有本色、皮色、沁色。
玉的本色一般有白、青、黄、碧、墨五色。除了本色外,玉石在野外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和雨水冲刷、浸泡,在表面会形成一层黄色、褐色或红色皮色等。汉魏、两宋辽金、清乾隆三个时期的古玉制作喜欢利用皮色巧妙设计,使皮色成为玉器造型之美的一部分。
沁色是玉器接触到的物质蚀入到玉质当中留下的颜色。
古玉被发现之前大多埋藏在土中,或是散放在墓穴中,时间一长,就有了沁色。一些故弄玄虚的古玩商将红沁说成是血沁,将黑沁说成是水银沁,等等,周南泉认为这种说法很可笑,说完拿起家中一只玉犀牛,牛的下半身由于墓中液体的浸蚀完全变成了浅墨色,以此说明沁色是一种随机的自然现象。
为了说明沁色,周南泉引记者看了家中一尊巨大的清康熙和田玉“九龙戏珠砚”。这是他从山西农村一个朋友家里收得的。据他推测这尊玉砚应该是宫里的,因为民间有这么多龙的大型玉器就属僭越。清宫里的东西有很多流落到民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大肆抢烧,清帝王陵墓大多被盗,溥仪退位后,典当、盗卖宫中文物维持开支,都是宫里玉器外流的原因。周南泉估计这尊玉砚很可能是溥仪偷卖出来的。溥仪还住在故宫时,前三宫由民国政府控制,后三宫的东西还归溥仪管理十多年,他在后三宫还有一二百妃子宫女,政府虽然给他一部分钱,但不够他花,他就偷着把好东西卖出来。
这块砚台所用的和田籽料有三百多公斤,用现在每公斤一两百万元的价钱换算,这块砚光材料也是无价之宝了。玉砚买下后,用了六个壮汉才抬进屋。可能是经常使用的原因吧,砚台上到处是黑沁,角上龙头颜色已经完全成墨色。
天然形成的沁色很难人工模仿,因此也是假玉最常露出破绽的地方。人工沁色惯用的手法有蒸、炸、煮、烧、烤等热处理法,还有用强硫酸、强碱等物质浸泡。这些破坏式的方法形成的颜色仔细观察都会有裂痕,色彩单调,而且有一种奇怪难看的轻浮感。
民间人造沁色的方法千奇百怪,据说还有一种偏方,就是用不流血的办法将狗打死,然后把玉器塞入狗腹中,几年后玉中就有血沁。还有人用土埋方法造沁,等等。人工做沁色,大都务求速成,跟几千年沁进去的很难一样,用强光手电照玉,就能发现真正的沁色是沁到玉的肌理之中的,而人工的仅在玉的表面。
辨工艺
“玉不琢不成器”,但如何琢玉,不同历史时期工艺差别很大。由于玉的硬度很高,今天人们加工玉器时要使用切割机等各种机械器具。古代加工玉器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主要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石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达到造型的目的。
工艺不同,古玉自然会体现出不同的造型细节。石器时代没有金属工具,只能用竹子、硬木、骨头、皮革甚至鲨鱼牙带动解玉砂研磨玉器,因此,在玉器上打出的孔眼大多不太正,孔径很大。在硬度上,不管是硬木还是后来用上的青铜棒都比解玉砂软,玉石被磨开的同时,工具也被磨尖了,所以打出的玉孔全都是喇叭孔,进口大出口小,这也是这一时期古玉的一个重要特点。
周南泉从他的藏品中随手拣出两件:殷商的玉跪地形人和唐代的玉马。玉人上的线条,行话叫“双勾”,每一条线条都由两条线组成,两条线粗细不一样,一条粗一条细,粗的那条会有斜坡的感觉。
玉马上的马鬃是用砣子带动沙子磨成,所以用放大镜看时,它的线条都是一段一段的,不是一条连贯到底的。
这些工艺痕迹的细节可以帮助判断古玉的朝代,也用来辨别真伪。
辨造型纹饰
古玉的造型与时代的审美时尚、禁忌文化有关。同样的羊,每个朝代的造型都不一样。商周时期的比较抽象,没什么雕刻,镂空的很少,都是一个籽料稍微加工就做出来了,后世的就越来越繁复生动。
玉龟,在宋朝和宋朝以前很多,因为它象征长寿。宋朝以后玉龟罕见了,因为送人玉龟等同于骂人是乌龟;玉兔原本也很吉利,到宋以后也不做了,因为兔子尾巴长不了,送兔子表示短命;宋代强调“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莲花与童子在一起,寓意“连生贵子”,莲花与鱼结合,寓意“连年有余”,鹿表禄,牡丹表富贵等。玉骆驼在唐朝很流行,唐三彩更是到处都是骆驼,但到宋以后也因为骆驼负重受累不讨喜,也就用得少了。佛像造型更明显,早时的玉观音是男相,唐朝以后开始变成女相。魏晋的佛陀像干瘦,唐以后变得丰腴。
说到这里,周南泉又走到“九龙戏珠砚”前,说我们最常见的龙造型其实历朝历代也有细小的差别。像龙须在明朝以前的龙是没有的,玉砚上的这种鲇鱼须是典型的清代造型。再有元朝的龙大部分是三爪,而康熙龙是四爪,三爪前一爪后,仿禽类的爪子。乾隆龙就变成了五爪,仿动物的爪子。玉砚上的龙,头发像狮子,鳞像蛇,龙鳞是东汉晚期才有,更早的龙,像红山玉龙没有爪子也没有脚,更为不同。
周南泉又拿起那尊玉跪式人,指着它的眼睛。商到西周,流行“臣字眼”,也就是人物的眼睛刻画得像一个“”字。西周与商也有细小区别,西周的“”字上下两横是露出来的。汉代的人物眼睛是水滴眼,由唐到宋,又变成三角眼。
辨功用
古玉根据功用不同,可分为玉兵器、玉工具、礼器玉、丧葬玉、佩饰玉、玉器皿和玉摆件等几大类。
玉兵器和玉工具在青铜器出现前比较多,商代以后,绝大多数的玉兵器和玉工具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退出实用领域,成为一种礼器,象征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礼仪仪仗;玉礼器出现更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大量的玉琮等使用;丧葬玉,也称葬玉,是古人专为保存尸体制造的玉器,而不是指所有的随葬玉。古人认为人有九窍,以玉覆之可以防止人死后灵魂出窍,所以会有专门的随葬玉塞在人的鼻、嘴、耳、眼、生殖器和肛门;佩饰玉是古人挂在衣服上或带在身边装饰用的玉器,大多很精巧轻便。古人以玉比德,佩饰玉是身份和修养的象征,所以多选上佳质料制作,是古玉收藏的重点对象;玉器皿商代就有了,因为用料多、制作难,直到明清才成为玉器中的主流,数量多,种类繁;玉摆件是观赏陈设性玉器,包括玉雕的动物、玉人、玉牌、玉屏风、玉山子、玉如意,等等。
在古玉鉴藏中,判断功用是基本内容,比如对佩饰玉和生产用玉的要求和价值判断自然不同,另外如果发生功用错代,就值得高度怀疑古玉的真假。
民间古玉多
古玉的辨识当然不止这五个方面,需要一辈子当小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各种文献,包括野史、正史、小说都对古玉鉴定有帮助。市面上还有一种最难辨识的古人仿古玉器,汉朝就有仿古玉,明清两代,意识形态上追求“法先王”,因此仿制古玉很多。仿玉虽然在造型上模仿,但是仍会在工艺上露出马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者永远存在,没有一个藏家敢说没有走过眼,古玉的真假破立也是收藏中的考验和乐趣。
周南泉研究了一辈子古玉,好东西过眼过手无数,对真假古玉特点了然于胸,因此出错极少。饶是如此,他藏玉时还是尽量选择去假货较少的香港摩罗街淘货。摩罗街的古玩行卖假货会砸牌子,比较重视声誉,买起来更放心一些。
周南泉对待古玉的态度是对历史负责任,决不轻率决断。一般人总误以为只有博物馆里的古玉才是真的,其实民间沉淀了一大批古玉珍品,有些地方十墓九盗,盗的东西都留存在民间。三星堆很大,三星堆文物出土时,除了考古队发掘的文物外,民间也出土了很多古玉。周南泉希望官方能重视民间收藏古玉,充分肯定它们的价值。
古玉鉴定现在还没有相应的鉴定仪器,主要还是靠人的感觉和长期的经验积累。对于一个古玉藏家来说,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独立的判断和收藏的自信一定要有,这样才有品藏的满足感与乐趣。与玉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周南泉先生现在仍乐此不疲,不管稿费、鉴定费还是子女的孝敬,一有闲钱就买玉收玉,偶尔捡漏,也不乏快意,现在,每天看着自藏和朋友的古玉,周南泉神游千年,鉴古赏今,神驰向往,心满意足。
实习生李容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资料:周南泉:《古玉鉴赏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