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就像城市的领带或胸花
http://www.socang.com   2013-03-29 09:57   来源:青岛日报

  2013年3月,吴为山的写意雕塑代表作《问道》伫立在青岛雕塑园的海岸上。“孔子”与“老子”两相对立于山海间,古老的思想文化意象、冰冷的现代雕塑语言,乘着海风,袅瞰碧海白浪,令时空都交叠、错位……此时,距离吴为山作品上一次在青岛展出已过去了八年;距离他亲力推进的中国雕塑院青岛分院正式落户雕塑园业已过去了一年多。

  谈雕塑园的复活

  不要一时的热闹要常态的复兴

  2005年,吴为山在青岛雕塑园举办个展,那正是艺术家眼中的艺术“美地”从兴盛转向凋敝,继而被遗忘的起始阶段,当时还不具备今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吴为山没想到,这段不堪回首的遗忘期居然持续了7年。

  2012年初,吴为山以中国雕塑院院长的身份,接受青岛市政府的邀约,在青岛雕塑园成立中国雕塑院青岛分院,由该院负责青岛雕塑园和雕塑馆的具体运营。昨天,在名为“惊蛰·春风化雨”的中国当代雕塑精品展的开幕仪式上,重新站在这里,看山、海、雕塑浑然一体,市民游人徜徉其间,吴为山却多了几许思虑:“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体育馆,或是一片主办重要节庆活动的用地,只有比赛活动的当天是热闹的,过后不知该如何使用,就渐渐荒废掉了。我不希望雕塑园再出现类似的情形。”

  2013年中国雕塑院青岛分院的全年展览,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塑说复兴”。吴为山说,“既然是复兴,就要让它永久兴盛,不再重蹈昔日覆辙。”

  有一点是吴为山反反复复提及的,那就是青岛市政府的鼎力扶持,这也是中国雕塑院最终选择了青岛的主因。在吴为山看来,“政府先行给予资金扶持,再由拥有专家力量的专业机构进驻”的运行模式,是把场馆设施资源合理利用起来的最佳范例。“只有在此基础上,雕塑园和雕塑馆才能实现常态‘复兴’,打造成为一个以雕塑作为媒介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范本。”他说。

  谈雕塑园的定位

  可亲近的文化艺术最有价值

  对于青岛,吴为山始终都怀有莫名的情感眷顾。他说,“青岛与雕塑,自然拥有着某种文化机缘。青岛雕塑园和雕塑馆就是这一文化机缘的载体。”“但是这并不仅仅意味着要把这里打造成为国内雕塑家展览的重镇,它应当成为一个传播和普及雕塑文化的动态的公共文化空间。”这是吴为山首次谈及他对雕塑园的定位:“它不仅要把全国优秀的雕塑家和他们的作品都集中起来,还要把雕塑方面的理论专家和学者都请过来,让他们在这里开讲,不仅针对专业人士,也针对普通大众,使这里成为一个可以看、可以听、可以交流的动态公共文化空间。这也是我们今天复兴雕塑园的一个主旨。”

  对于吴为山而言,致力于雕塑艺术的普及和传播恐怕要比单纯地从事艺术创作意义更为重大。他告诉记者,“文化艺术如果不深入到群众当中,没有让大多数人都有所体验和了解,就不算是真正价值的实现。可亲近的文化艺术,才是最有价值的。”

  谈雕塑与城市的关系

  就像城市的领带或胸花体现城市精神风貌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吴为山有一项提案,提出要为城市雕塑立法。提及他始终关注的城市雕塑领域,温文尔雅的艺术家现出 “愤青”的一面。“现在做城市雕塑,通常只要有钱,为了某个噱头,就急功近利、仓促上马。实际上,城市雕塑要做得好,题材、内容、怎么做、多大的尺度、放在城市的什么位置,都需要科学、艺术地规划,好的城市雕塑要成为城市的标记,比如广州的五羊,深圳的拓荒牛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否则就是浪费财力空间,甚至对城市的精神环境造成污染。”

  吴为山直斥某些地方官员按照个人喜好干预城市雕塑设计的做法。他说:“就像人的领带或胸花,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气质和精神风貌,它不是某一个艺术家依据个人审美来完成,也不是靠某个领导干部拍脑袋想出来,而是社会系统工程的产物。”

  谈青岛城市雕塑

  应展现“海的包容”肯定“五月的风”

  “临海气宇宽,荡胸生层云。”这是中国雕塑院青岛分院在青岛初设时,吴为山为雕塑园所书笔墨。他解释说,这其中包含了他对青岛这座城市的气质印象。同时,这也会是他为青岛设计城市雕塑所选择的主题。“青岛的城市雕塑应表现 ‘海的包容’,拥有‘临海气宇宽,荡胸生层云’的胸怀。”

  吴为山对青岛上世纪90年代末打造的城市雕塑青睐有加,尽管对于雕塑家为打造城市标记而不惜堆砌作品主题的做法不予认可,但吴为山还是对作为青岛标记性雕塑的 “五月的风”赞叹不已。“那红色的回旋动荡的形态,的确是对青岛这座城市气质的最为形象的诠释。”

  谈中国当代艺术

  不仅仅是“秃头笑脸”要有普世情怀

  去年12月刚刚在法国获得国际美术展唯一雕塑金奖的吴为山,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海外生存状况并不乐观。他提及不久前在德国科隆的见闻:充斥那里的美术展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多是有扭曲夸张的秃头或是大笑的谄媚的面孔,它们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外的唯一符号。难道中国当代艺术就只有这些单一种属吗?

  吴为山认为,西方对于中国当代作品和艺术家的了解存在极度的信息不对等,“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中国当代艺术,恰恰是那些不能反映主流价值观、不具有普世情怀的作品,充斥着国外的艺术领域,造成了信息的迟滞和混淆。那些作品不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水准。”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雕塑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5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