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书画乃价值洼地 新老画家作品均开始受宠
清末民初,发轫于上海的海派书画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海派书画的崛起,标志着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型艺术流派的诞生。一群海派书画家以精湛的造诣、开放的理念、变通的精神、瑰丽的风格,展现了海派书画艺术的辉煌,并将上海打造成当时全国书画艺术的创作中心与销售中心。那么,海派书画究竟有哪些特点?
海派书画风格兼容并蓄
海派书画是近现代中国十分重要的一个绘画流派。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正值上海开埠的社会转型期,多种文明与艺术在此地交汇,文化的互补与价值的融合,使得艺术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姿态。海派书画的形成也具有组成人员广泛、风格兼容并蓄、笔墨表现多元、创作理念多维和题材亲和入世等特点,并出现了大量风格鲜明的优秀作品。其中尤以赵之谦、胡公寿、任伯年、虚谷、蒲华等最为杰出,这第一代海派书画代表是中国画从传统向近现代转轨的成功典范。经过吴昌硕、王一亭、沈曾植等第二代海派书画大家和吴湖帆、冯超然等为领袖的第三代海派书画家的不断实践,海派书画进入了昌盛时期。这些活跃于画坛的大家,为中国绘画的发展与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海派”的定义,有资料记载,其乃“海上派”之略称。日本大村西崖写的第一部中国美术史(1915年)已有更细的“前海派”与“后海派”区分。但“海派”本来专指绘画,直到二十世纪初期才用来指与“京派”相对的“海派”京剧,而且渐生贬义。所以,“海上派”简称“海派”,为求明确,又可称为“海上画派”或“上海画派”。
彭成秋认为,“海派”并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个时代的地域的特殊产物,是在上海集中的艺术群体,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总体趋势看,“海派”的特征一是对传统吃得透,二是讲究笔墨功夫,三是能把对艺术共性的美和个性的美完美地统一起来。眼下,若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海派书画的崛起和发展,除了其艺术本体因素外,其所拥有的市场经济意识、职业精神认知、创作风格取向,亦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支撑作用。应该讲,海派书画在一种社会转型、政治变革、都市发展、经济开放的综合因素下应运而生。
海派书画新人崭露头角
近现代绘画中的价值洼地何在?海派书画作品可谓当之无愧。从近几年的拍卖市场看,不仅老一代的海派画家作品拍卖受宠,新一代名家的作品也开始在拍卖市场上崭露头角。
海派绘画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以规模宏大、文化积累深厚,在全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不言而喻,并在不同时期涌现了诸多杰出画家,以其独特风格引领潮流,甚至影响绘画史的发展。近年来,海派绘画又呈现出了万紫千红、迷人眼目的新局面、新气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说明海派绘画在不断变化,在为铸造新的辉煌而积累,它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城市文化的创新精神。
谈到海派书画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改革开放后的人物画出现新局面。上海画坛涌现出了一大批或重传统法则,或重西方现代观念的人物画名家,他们或以笔墨描写上通古雅、下及民俗的趣味,或以夸张变形、写意抽象的手法诠释都市化的新观念,一时令上海人物画坛呈现出风格各异的新气象。相对于人物画坛的精彩纷呈,海上山水画与花鸟画亦勃发出新的生机。由于新中国后主题创作的风靡一时,令笔精墨妙的山水画传统一度式微,随着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的回潮,海上画坛的传统山水画亦开始复苏并渐趋壮大。他们或从宋元山水筑基,或致力于文人画笔墨,或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审美理念,令海上山水画焕发出历久而长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