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眼中的和田玉生意
http://www.socang.com   2013-03-01 09:52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周文翰

  最近中国艺术家刘小东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微博]举办展览《刘小东在和田》,和通常的画展不同,不仅展出刘小东的画作——主要以现场绘画形式描绘采玉工人站立的场景——以外,还容纳了阿城、侯瀚如、欧宁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学、文学考察、采访、研究、对话的文本、图片、影像纪录和呈现等。

  我也曾到过新疆多次,对和田算是有点了解。和田的玉石经济是随着全国性的玉石玉器收藏投资热而兴起的,当地人发现它们能卖出大价钱,就毫不客气地开膛破肚挖开大地来寻找这种被视为珍物的石头。当然,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粗糙、低端的经济驱动模式,而且还破坏环境,但是每年成交额达几十亿的开采还是带给这个地方不少的活力,而且,重要的是因为采掘的资金并不是高不可攀,当地人还是可以参与到这类玉石经济的循环中,得到不少好处。相比之下, 新疆丰富的油气资源、钾盐资源则以大型国企开发为主,除了入职的职工,当地人似乎无法轻易参与油气经济的大循环。

  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采掘玉石、村民点火焚烧垃圾、在小河里游泳等场景,似乎都可以和刘小东以前的绘画的某些场景联系在一起,这些中国的“城乡结合部状态”下的常见的情形,有一种永远粗糙、未完成、正在进行的杂乱气质,刘小东的敏感性在于他并不描绘最激烈的冲突动作,而是抓住人们恍惚、短暂、静默的站立或行走的状态,这和整体上的杂乱大背景形成特殊的张力,让他的绘画与传统的主题性写实创作拉开了距离,有一种特别的属于他个人的风格。

  考虑到刘小东绘画作品本身具有的强烈的现实存在感,同期进行的研究或许给人刻意要“过度阐释”的架势,反倒不如把这个事情看做是一个文化研究项目,刘小东本身的作品仅仅是个由头或者说组成部分,但是因为他的绘画有着强势的资本支持,得以驱动整个研究的进行。

  其实,汉族艺术家描绘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作品数量不少,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大致分为两种方向,一种是艺术家个体去采风、考察,把边疆地区当做充满原始、淳朴意向的观光胜地和文化秘境,他们也不仅仅描述当地的风情,而有着针对内地的消费文化、成熟文化的一种特别的反向表达,西藏代表的是原始文明的强健、神秘,还有新兴的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带来的香格里拉想象和纪念性怀旧;另一种则是1950年代到至今犹存的,官方意识形态支持的表现边疆地区新旧差别、建设成就、民族团队等方面的带有主题性、宣传性的作品。

  “刘小东在和田”这个艺术项目试图进行的是中心和边缘的跨文化、多元文化的研究和对话。与前人不同的是,首先是让新疆的各路人马也参与到作品的解读和对文化异同的对话中来,至少在表面上中原来的研究团队要放弃那种独断的解释权力,而代之以更为当代的工作方法和平等对话的研究伦理;其次,艺术家及其团队花费了很多的经历进行影像等方面的记录,力图从内部和外部的变迁角度对此时此地的人和事有更多的了解。当然,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展览中出现的纪录片、伊斯兰风格的民族音乐等,似乎也可以说是在对这些异族风情进行一次深度学术消费——尽管是以纪录的名义。相比仅在开幕的那一两天用诸多元素来论证绘画作品本身的重要性,如何将这种对话在空间、时间和网路中扩大和传播或许更有意思。比如,现场发言的都是掌握汉语的文化人,可能需要维语表达的一种中介式翻译,方便更多不会汉语的维族人解读和参与知识的再生产再交流。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和田玉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