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为美国James McNabb设计公司的城市系列作品的局部;右图为《天行健》的局部。(网络图片)
深圳北站东广场雕塑《天行健》被指涉嫌抄袭,雕塑设计者邓乐给本报记者发来回复函称——
《天行健》是原创绝非抄袭
深圳商报[微博]记者 黄希平
1月25日凌晨3时许,深圳网友“江因风”在新浪微博质疑称,由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雕塑协会副会长、西南交大艺术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邓乐,设计并最终落成于深圳北站东广场的大型雕塑《发展的深圳》(邓乐本人称暂名“《天行健》”),从主题、形式、表达手法都疑似抄袭美国费城“James McNabb”设计公司的城市系列作品。
深圳商报记者当天上午注意到这一信息后,立即尝试通过多种途径与设计者邓乐联系未果,于是草拟一份采访函发送给了其公布在西南交大艺术与传播学院官网的邮箱。时隔十日后,昨日凌晨1时许,设计者邓乐终于给本报记者发来一份标题为《为<天行健>正言》的回复函,详细介绍了他创作雕塑作品《天行健》的思路和过程,并强调该雕塑作品属于其原创绝非抄袭。
网友质疑:
越对比越觉得有问题
记者1月25日上午与简介为“深圳景观建筑设计师、批评家”的“江因风”取得联系。据江因风介绍,他是在1月24日晚浏览国外雕塑艺术作品网站时,偶然发现“James McNabb”设计公司的城市系列木质作品的,因为前不久深圳北站也新落成了一件类似的雕塑,他感觉深圳北站的从主题、形式和表达手法都疑似抄袭,而且“越对比越觉得有问题”。
“同样是一个圆环里有许多的建筑,北站东广场新落成的这件雕塑,只不过是把圆环里的换成了深圳的建筑而已。”江因风介绍说,“James McNabb”城市系列作品有很多件,因为都是手工制作,所以每一件应该都需要花很长时间来制作,而且“James McNabb”的城市系列作品经常在画廊展览,“有没有可能是深圳北站的雕塑抄袭呢?”
为了证明自己的推测,江因风又找了深圳设计这座雕塑的作者一些其他作品,发现深圳北站的这件作品和邓乐以前作品反差很大。在江因风看来,艺术家创作的整体思路是不可能短时间内发生太大变化的,因此他觉得深圳北站的这件雕塑“有抄袭嫌疑”,但同时他也强调“无法百分之百肯定”。
招标单位:
作品来自公开招标
位于深圳北站枢纽东广场的这座雕塑落成于2012年12月中旬,当时深圳本地多家媒体均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中提到该雕塑高9.8米,宽8.8米,以轨道、车轮、城市、圆环、文化为元素,由三组旋转结构形成空间、时间、维度动态视觉,三维旋转造型配合安装水、灯光、传动等装置,“这种纵横旋转的动态造型为国内雕塑行业首创之作”。
记者从几位采写该篇报道的记者处得知,该座雕塑的“业主”是深圳地铁公司后,于是立即与深圳地铁公司一位汪姓工作人员取得联系。据该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是通过公开招标获得的这件雕塑作品,当时好几位艺术家都各自拿出创作方案,经过聘请专家组层层评选,最终在竞标方案中最终选定这件雕塑作品。
至于网上质疑作品抄袭一事,该位汪姓工作人员称他们并不知情,具体情况他们会通知项目部经理与作者联系,不过该位工作人员强调,他们是通过了公开招标的,“如果作品涉及到侵权情况,责任应该在该雕塑的作者。”
设计者:
雕塑系原创绝非抄袭
记者曾先后尝试通过四川美术家协会、四川雕塑协会联系邓乐本人未果,于是草拟一份采访函,发送给了邓乐公布在西南交大艺术与传播学院官网的电子邮箱。
昨日凌晨1时许,记者收到邓乐发来一份标题为《为<天行健>正言》的回复函。邓乐在回复函中提到,他已得知了作品《天行健》被网友质疑抄袭一事,“从由博主精心拼接的两组图片看,确实有圆环和建筑向内的相似之处,但仔细分析由许多木块雕刻拼接的雕塑,建筑造型密集向内形成圆环,且只有两面可观赏,是一件小型的室内展示木雕;而我创作建成在北站东广场的《天行健》大型公共艺术作品,是由轨道、车轮和城市分别独立组成,但又浑然一体相互运动的时空雕塑,他雕刻的是建筑而我表现的是城市,内环的每栋大厦都是深圳的标志建筑,地域特征清晰,正面的意象很明确。抛开其他因素,从创作思路,公共性,形式结构两件雕塑都不属一个思维方向。”
邓乐介绍说,他是从2010年10月开始,接受深圳北站东广场的雕塑创作任务的,11月底向甲方提供了三个方案,经过专家组选定《天行健》后,他历经两年多完成作品。但是,他直到1月25日上午才在网上第一次听说“James McNabb”这家设计公司。“网上查询该作品的上传时间为2013年1月13日,而我的作品2010年11月就创作完成,早于“James McNabb”的木雕作品两年多面世,网友却指名道姓认定我的大型时空运转的公共作品《天行健》,涉嫌抄袭晚我两年多的小型木雕作品?”
邓乐在介绍其作品时还提到,正是在深入了解深圳这座城市气质后,他才设计出了《天行健》这件旋转翻腾时空流变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在初期构思时他就树立了原创的标准,华夏文明的宇宙自然哲学观引导了他创作《天行健》的思路,而雕塑突破静止体量向时空发展,也是他持续研究实践的学术方向,让雕塑动起来,从思想和结构上动起来,是他在公共艺术作品《天行健》上的大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