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玉雕绝技作品的价值
http://www.socang.com   2013-01-16 14:54   来源:上海商报

  海派玉器,关键在于“海”。所谓“海”,“海纳百川”的是扬帮、苏派玉艺之精髓,用料尽思,使技极巧。当人们说起海派玉器,第一个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海派”玉雕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涌现着一批代表当代玉雕水平的领军人物,随之想到的便是这些“海派”代表人物层出不穷的个性作品,而其中的玉雕“绝品”更是让人难忘。其实,一件“绝品”作品与每个玉雕艺术家的拥有的“绝技”是分不开的,无论从用料、设计及工艺各方面来看,“绝技”在各方面的形成难度极大。怎样让一块色白料正、地润质纯的“无瑕之玉”才配得上雕琢?怎样应形借势、因料设计,形成区别一个琢玉人“看玉”功力高低的标尺?怎样判断“明裂”的走势和预知“暗筋”的部位?最后的“治玉”,往往需要雕刻者的体力、耐力和脑力,大胆、心细和手巧的种种结婚……想想,成为一个玉石雕刻者真的很难,成就一个拥有“绝技”的玉雕艺术家其实更难。
  今天,我们请来“海派”玉雕中人物、器皿、花鸟和摆件创作中富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有关“绝技”的作品的传承、创作和产生,各述己见,畅怀交流,给玉雕艺术的喜爱、收藏和投资者些许了解、启发和感受。
  一件具有“绝技”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以继承传统为主,还是创新为主?
  王平:坦率说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绝技”的作品也是有限的。创新不是用全部精力天马行空地想象,玉雕工艺的基础在传统,在与对传统理解的是否透彻,是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在理解的状态下自然会有创新。我一直跟下面的工人讲:“一,如果以一种虔诚的心态雕刻观音,那么你的心就能静下去,你觉得观音菩萨能够感受到你的虔诚,能够保佑你。二,现在做的作品不管是创新还是传统,对于目前社会的评价不必太过在意,因为每一个现世都是浮躁的,包括这炒作或各种黑暗的目的,当百年之后再回头来评价现在的作品,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审美上能够成为主流,我现在就是在以那时的眼光为自己寻找创作的框架。
  宋鸣放:当然,“绝技”的取得都不可能是不劳而获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说的就是努力的价值。记得,刚进炉瓶车间我是从“三脚炉”学起的,因为它是玉雕器皿件中基础的基础,造型看似简单,但器皿的元素、结构和工艺都包含其中,开料、设计、整形、雕刻、了面等工艺都有涉及。当时自己是小学徒,即使或多或少接触了这些步骤,但都只是皮毛,我就利用下班时间,观看师傅设计的完成稿,研究师傅雕刻的产品,分析师傅工艺的用途。一件三脚炉作品,究竟怎么样才算好?它的好具备哪几个方面?上海同其他地方的风格区别?是作品主题重要?还是工艺表现方式重要?……带着不断产生的问题,我努力询问,努力学习,努力实践,最后我的作品在每次评分时都能得到很高的分数。进上海玉石雕刻厂的第二年,我提前一年满师了,开始了自己真正的独立制作产品。
  张焕庆:我的作品以花鸟居多,人物件、动物件偶尔也做。挑空、镂空、立体的手法是自己常用的工艺,所指的“绝技”也是如此。我喜欢真实的感觉,制作上就会偏向写实,但做人物件时往往追求夸张,比如正在创作的全套“十八罗汉”就是这种风格。其实,自己作品风格的转变来自于兼容,这个过程又往往是长期的,不是某一天某一时突然形成的。上海玉石雕刻厂讲究的是玲珑剔透,制作中追求的是来龙去脉要挑净剔清,在这里自己学到的是一手过硬的功夫;现在的市场以把玩的理念传递着圆润饱满,作品以不扎手为好。以前的作品摆件为多,所以在艺术追求外露,一昧的显工显艺;今天的作品以手把玩赏为主,追求的是收敛美,需要保重保质前提下的工艺表现。在创作中,我对于材料并不介意,不管是和田玉、俄罗斯料、青海料、碧玉、墨玉及翡翠,我认为,因料施艺应该是形成每个雕刻者“绝技”的最起码的能力。
  万德旭:自己作品的题材上相对丰富,人物件、花鸟件、动物件都做,印章、杂件和器皿件也做,其中的人物件占到了总量的百分之六、七十。题材的多少,品种的多少,数量的多少,往往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而不断调整。品种上,现在以手把件居多,摆件会越来越少;风格上,还是以简洁大气的雅园(资料、团购、论坛)风格为主,玲珑剔透的风格会影响白玉的价值。其实,说起题材杂的问题,还是因为受到原料的局限,今天的原料不像过去那样有着很大的筛选和切割空间,玉雕的特点就是随形创意,随料设计,依料施技。无论什么内容、题材、工艺和趣味,离开了材料的先天条件就无从说起,如果这块材料不适合做器皿件,那就只能切开做手把件或玉牌。这是玉雕的局限,也是玉雕的特色,“绝技”逼着创作者适应这种局限和特色,适应市场和需求。
  目前为止,有没有创作出满意的“绝技”作品?
  王平:“绝技”应该是个标准,这要从两方面看待,对于我做过的作品,就像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一碗水端平,我都喜欢,因为是我用心去做的。就我个人的标准来讲,做到现在,没有一件是做到位的,这是内心的话,至于哪些具体的方面没有做到位,这个自己也还不甚明确,做到位的最初的先决条件是自身的修养提高,当自身的修养提高,过去做的东西全部都是差的,但是一旦你再提高的话,前面又是差的,所以“绝技”这个标准是在不断提高的。同一题材做两遍或是做多遍,想要出新意,非常难得,就是说每个人如果能够改变自己的劣根性,这就高人一招了。
  宋鸣放: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制作 “犀牛尊”的过程,也应该是“绝技”的使用过程。“犀牛尊”作品借鉴了上海博物馆青铜犀牛尊的造型,并根据玉雕的特点和材料的特性适当进行了改良,使得这件黄玉作品成为玉雕界的首创。为了设计,我多次去上海博物馆临摹青铜犀牛尊,在观察中发现原型尊上有三个孔,思前想后觉得其功能可能与温酒有关,就决定在玉雕设计中增加三个酒杯,这样既使得作品有了传统的继承,又有了新的创新;既有了艺术的丰富性,又具备了实用功能。同时,设计上以一条曲龙将三个酒杯盖连接一起的方案,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使得尊身在保持厚实风格的前提下显得极为灵巧。后来这件“犀牛尊”作品在轻工部举办的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优秀作品奖,对自己从事玉石雕刻工作有了信心。
  张焕庆:我的作品追求写实,主要特点就是比较真实、生动和立体,“绝技”需要有良好的绘画基础和扎实的工艺基础,对表现的物体有结构、运动和组织的能力。以鸟为例,每一种鸟都有很具体的真实形象,鸳鸯、鹭鹚、翠鸟等,你必须对它的身体有正确的了解,并且想象到它转身、回头、起飞、吃食等动态,并且运用工具精确的表现出来。而营造这种生动的立体世界,往往是我的特长,作品做得准且表现丰富,推得深而立体感强,虽然有点费料,却更能显功显力。反观市场上大量的作品以勾线或浅浮雕为主,保了玉重却丢掉了艺术。我们做的立体雕工艺,在整个行业内已经运用得不多了,雕刻技法上吃功夫,制作周期又很长,而高成本高技艺的结果让自己的作品区别于他人,更使得我们有了个性,有了口碑,更有了市场。
  万德旭:我一直觉得,天然的玉石会说话,它的形状、造型、皮色和质地会告诉你它的特性,通常只要一块玉料拿在手中,自己就会突然明白该做什么。决定的条件一方面是经验,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的擅长所决定。而玉雕创作的前提是必须符合玉的特性和需求,过则不是玉雕的语言了。我想过改变,大的创新不成熟,小的创新我也做,分寸的掌握主要还是看玉料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将来自己会在艺术性上的探索更多些。
  有时,一块玉料切着切着,就会发觉先前的设计思路走偏了,重新捋顺后的新思路冒了出来,做到一半感觉就十分好看了。也就是说创“绝技”不是预先凭空设计好的,应该是顺势而为的。
  您们认为满意的“绝技”作品需要具备的是什么?
  王平:“绝技”作品,我认为总体上是一种平静的、柔和的感觉,绝对不能有火气,这应该跟玉的文化有关系。玉本身就是使人安静的,陶冶情操的,你的作品很夸张,很激愤,不应当用玉来表达,钢铁或许更合适。当生活很苦闷的时候,当心累了以后,拿着玉雕作品在手中把玩,让你心更静,玉的特性决定了玉的功能,我的作品共性就是不管做人物件还是做别的题材都是给人一种很静的感觉,在观赏把玩的一瞬间仿佛时间停止,时光凝滞。
  我一直讲一块玉材应该被雕琢成人物件还是花草件,玉石本身已经做好决定,是雕刻者看得到看不到的问题。如果有时我拿到一块玉料确实不知道应该做什么题材,是因为自己的内在修养还不够;有时我在买玉料的时候已经想好要做什么,那么这种玉料一旦买下来我动手的速度可能更快,如果想不出的时候,可能在旁边摆着,半年甚至一年,每天拿起来思索把玩一番,但总归有一天能顿悟出这块玉料最适合的形,这两种情况都有形成“绝技”作品的可能。
  宋鸣放:创作器皿件对雕刻者的要求极高,首先应该注重的是因材施艺。经过多年的磨练,我比较善于识料、用料,对各种玉料的性能、质地和硬度往往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希望运用最恰当的题材和器形表现出玉石最美的一面。通常,自己根据玉石的天然形状、色泽、纹路和质地,因料制宜,因材施艺,尽可能的把料中脏劣部分去掉,取其最精粹的部分设计器形。我的创作立足传统,追求的是端庄稳重和优美华贵的风格,期盼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玉石之温、纯、柔、雅;我的态度是汲古而不泥古,作品总想流露些返璞归真的优雅,体现出那种“浑然天成,妙手偶得”的神韵。在造型方面,自己强调器型比例的绝对对称性,制作前常会在玉石上设定一条中心线,左右上下对称而不差分毫,绝不允许出现失衡的效果。对于炉瓶的纹饰我并不注重,尽可能采用素面的表现方式,展现出玉石最纯粹、最本质的天然美,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绝技”的器皿件作品。
  其实,每次创作我都注重设计和制作过程的一气呵成,之前的设计图往往会反反复复修正,直至完全没有瑕疵才动手雕琢。
  张焕庆:自己是学“天然瓶”出身的,近些年来,“天然瓶”受限于大块白玉材料的稀缺,已经基本绝迹于市场。于是,自己转而创作原本属于配角的花鸟雕刻,我借鉴全新技法,融合自己对玉雕的理念和思想,变化自己的作品题材,丰富自己的构图,创新自己的风格。自己追求作品的玲珑高雅,不抽象,亦非夸张;自己追求图像的写实,贴近自然,慢慢的得到了收藏家的认可,和别人不一样,才是“绝技”作品的基础。
  其实,在忙碌的玉雕艺术创作中,我不会忘记市场竞争的本质,从选料、构思、设计到勾画草图、粗坯整形均坚持亲力亲为。有次问一位客户对自己花鸟雕件的反响时,他的评价对我触动很大:“你这里的东西同其他地方是两样的。”细细探究,这个“两样的”评语似乎包含了玉雕的规律,它既存在着作品的特色,又包含了市场的需求。而“两样的”作品的完成,是材料、题材和工艺选择的独特性和艺术家个性结合的产物,是敏感的市场反馈和快速的艺术变换才能完成的,我想,创作更多更好的“绝技”作品是个目标,我愿意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万德旭:我一直有制作好、创新好每一件作品的想法,创作“绝技”作品也是自己希望的,也就是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的前一件作品没有下一件好的原因。我对玉雕的题材没有特别的偏向,往往是根据每块石头的形状特点和皮子色彩来决定,创作中尽量发挥好自己的水平。做玉,对我来说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喜欢,因为我对玉雕的情感更深。
  新年已至,有什么新的计划和新的作品?
  王平:我认为现在的工艺水平都差不多,无论是我的前辈还是后辈,所掌握的技法都相差无几,真正要较量的是技法、工艺以外的东西。创作“绝技”作品,要不断地拓宽创作思路,不断诞生新的创作想法。我个人的性情相对来讲是比较理性的,但是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一定需要保持激情,这种激情会让我从国画、木竹雕刻、寿山石雕等其他有历史含量的艺术中吸取可以借鉴的艺术元素。
  宋鸣放:海派炉瓶造型严谨,雕琢细腻,大气且古雅,精致生动。自己作品延续了这种风格,简单的说就是规矩不呆板,干净不浮华,蕴藏着一种内敛却充满动感、简洁而富有精细之美。不过,随着玉石原料的逐渐稀缺和当代人审美观的改变,炉瓶创作、观念和市场的与时俱进是刻不容缓的。近几年,我尝试创作一些富有趣味的炉瓶类把玩件,比如茶壶,获得了一些体会。
  中国茶和中国壶是深厚传统文化的代表,它的实用性和欣赏性使得文化有了普遍性,紫砂壶拥有这么广大的收藏和投资群体,客观上证明了它的价值。其实,白玉和茶壶的结合同样如此,相对炉瓶制作而言,茶壶用料较小,玉材选择范围较广,同具器皿的用途、造型、工艺和审美要求,客观上缩短了人们接受玉壶的可能性,也延续了壶艺收藏投资的产品线。在创作中,我接受紫砂壶的造型样式,从中选择最适合玉雕特质的壶形,并加强在壶上的炉瓶工艺应用,在壶身的高矮胖瘦、壶口的大小方圆,手把的长短粗细上精心设计,反复协调,最后完成的素活作品,大气、温润、高雅、有趣,让人有感,使人有悟。
  张焕庆:我依然追求玉雕的传统性,每件作品都有着真实的物体、精致的工艺、易懂的口彩和吉祥的寓意,这样的定位是不断摸索的结果。其实,玉雕的实质就是传统,就是美好意愿的适时表达,如何运用新思路去表现好传统的题材,这才是海派玉雕最大的特色。
  讲到价值,前提是市场,如果作品是做给自己的,怎么做都可以;如果作品是做给别人的,那么考虑的是市场的接受,市场接受了、喜欢了、收藏了,这样我才可能有价值。现在我每做一件作品,第一考虑它的功能,玩家拿在手上是否有好玩的欢愉之意;第二考虑它的属性,藏家在把玩中感觉到避邪纳福的诉求;第三考虑它的工艺,赏者通过合适、到位和精致的技艺表现,感到物有所值;第四考虑它的想象,当作品满足了买家的实用功能后,它的内含、审美、意境就是艺术的任务。当以上四点都达到了,“绝技”作品的材质、工艺、艺术、经济价值就已突显无疑,这也是我愿意努力体现的艺术价值。
  万德旭:我的玉雕创作,发展的方向肯定是“精”和“尖”。因为白玉材料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使得它的市场价格一而再再而三的翻番,客观上逼得雕刻者只有制作出精品才能占有市场。自己从事玉雕行业这么多年,积累的创作感受、市场经验和思想沉淀比较多,这种不断学习、不停进步的过程,让我明白了生产“精”和“尖”作品的迫切性。比如,同样的一件作品,圈内人研究的肯定是材质的好坏和价格的高低,或者是工艺的精粗;而自己首先会在作品中寻找哪里有败笔,哪里有失误,然后琢磨如何在自己的制作中避免。其实,今天的市场已经容不得半点的败笔出现,格外谨慎往往是雕刻者的创作“精”和“尖”作品,也就是“绝技”创作的必要前提。
  链接:
  关于王平
  王平的形式是简洁的,简在能充分体现白玉丰满融和的特质上加以强化,并非在一般的工艺制作上下功夫,而是有取舍地使用线在轨导体面时的作用,使浑然的体形充满动感和繁简的写意,人物动态则随形而转,虚实合度,斤两斟酌,有一种惜墨如金的感觉。(萧海春)
  关于宋鸣放
  玉壶的造型之生动、线条之饱满、气度之大方让人爱不释手。在传统结合现代、繁华结合简洁、厚朴结合清纯、清供结合实用的紫砂和白玉中寻找个性呢,深谙玉器之道的宋鸣放似乎找到了突破口。(陆华)
  关于张焕庆
  张焕庆的玉雕艺术风格是不张扬、有回味;线条流畅、刻画精细;有节奏、有跳跃、更有思想、有内涵;写实中不失灵动和美感。他的作品在传承中注重创新,追求玉质的柔和表现。(钱振峰)
  关于万德旭
  万德旭在玉雕创作中,以刀代笔、灵活应用。无论浅、中浮雕和浅、中、透雕都是表达他思想、审美、情趣的工具。我们知道,一件成功的艺术品是玉雕艺术家用心用力用生命交换的,是对材料尊重的结果,也是对艺术负责的结果,这也是万德旭所坚持和实践的。 (陆华)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玉雕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