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二刚
现在的美术教学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教师到学生心中无数,东张西望,美学的标准很模糊。
如今文化课不好的学生,家长都让去考美术院校,以为是个捷径。这无形中已降低了美术院校招牌,亦降低了教授的水平。某教授让儿子考美院,儿子说:你就这么瞧不起我的成绩么!作为美术最高学府,给人的印象怎沦落至此?
中囯画教学本应是一体化教学。须集诗、书、画;文、史、哲于一身,看来是奢侈。如今学校为了扩招,将各科都分割开来。且不说单一化,问题是培养的目标不明确,战略未定,所谓的战术也就跟着错。
在大学三五年所求是一张文凭,只看重文凭的年代,一不留心就被虚假代替。有的学生以为有了文凭出来就是画家,而捧饭碗却很难。其实画家路还很远。
由科班出来的画家,凡是画得好的,基本事实都是背叛或改变了原来美院所教的一套模式,重新调整路数,凭自己的悟性走出来的。
徐悲鸿以西画改造中国画的尝试,作为个人行为是很了不起的。建国六十年来成了美术教学的一种模式,就可悲了,所要培养的仅是形而下的“能”材。素描与模特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越画越死。许多画家离开了对象就沒法画。
中国画传统,重视笔墨精神,以形写神。用以小观大,以大观小,迁想妙得的方法来创作,主要是寄意,而“模特”画法看似科学实不科学,举一例:某校要创作一个英勇救落水儿童的画,便让模特趴在桌檐边做拟似动作,折腾不已,这种创作便可想而知。
有人戏称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已变为中央美术技术学院了。而学院宣称的是要培养精英能才,只不知何为“精英”。
美术功能很多。装饰、造型、宣传、卡通,油、国、版、雕无处不能为美术业服务。而美术为谁服务呢?从前口号是“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就不知为谁服务了。“画为心声”、“明心见性”、“意境”、“格调”已只是茶话。
重新找回中国画的本体是必要的。中国特色文化需要我们从中找出可持续性发展的东西。文人画正是中国画发展的结晶,文人画最大的好处就是体现画家其人。只有个性化才有可能真正的创作繁荣。
徐悲鸿教学方法是不画看不见的。艺术不是科学,一定要用科学二字来证理,那只能见仁见智了。中国画的高明是发明了二度空间,就超越了三度空间的局限,此形式为画家开辟了一个自由的想象天地。比如画黑夜,原本什么都看不到的东西都能画出来,只需加一钩月儿让人去意会,这主观的艺术之理比之西方的客观之理应是更“科学”的方法。
学画,兴趣应是最大的动力。学校到处扩招学生,双方有压力,看似繁荣,实是盲目,几十个学生挤在一个教室“一锅煮”,优秀的也泡汤了。
严羽诗论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而不能极其至。”诗画本是一家。设美术学校,应培养学生为兴趣而学,为思想而学,因材施教。现在学校最多只是为社会设一美术职业而已。
“为什么而画画?怎么画?画画为什么?”很少有人去坐究了。“聪明”的学生想的却是“工夫在画外”,怎样去找关系,走后门,获得文凭,上网摘抄也能过关,心思多在怎样成名赚钱,浸染社会习气,钻研在“打造”。这不能不说与师德也有关。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修养正身,如借画画来献媚,讨好别人,有才的会变成歪才。
与其说是学生的问题,不如说是教师的问题;与其说是教师的问题,不如说是教学大纲和体制的问题。而教学的问题又是与美术界的大环境分不开的。不说也罢。
如果今天真有学画青年坐得住冷板凳,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下一点呆工夫,让一着,退一步,其实是大聪明人。一张纸就是一个宇宙,发迹与不发迹不是当下考虑的。
我们已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走了太多弯路。如果一千人中有一百个是明白的,那么只有一两个能做到就不错了。
古诗共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作者系知名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