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的真品与仿品(图)
http://www.socang.com   2012-09-03 15:46   来源:文物天地

  龙霄飞

  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大量仿古瓷的存在。说到仿古瓷,需要明确几个相关的概念。我们常常说到文物的真假、真伪,在古代文物的仿制上,有几个概念是常用的,即仿制品或者叫仿品、复制品和赝品。这三个名词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仿制品是按照原来器物的样式模仿制作的,未必完全一致,可以模仿原物的全部或者局部;复制品是按器物原样一比一制作的,用现在科学的名词来说就是“克隆”,无论是器型、纹饰还是釉色、款识,都应该与原物保持一致;赝品则是笼统地指与原物不同的复制品或者仿制品,更多地指出器物的“假”的成分。

  从这一角度来看,历代的仿古瓷在当时来看就是仿品,就是赝品。仿古瓷,顾名思义就是后代仿制前代的瓷器,或仿其釉彩,或仿其器型,或仿其纹饰,或兼而有之。这种情况不论在民间还是在官方都大量存在,因而仿古瓷存世很多。从宋代开始,仿古风气逐渐兴盛起来,当时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作品就被其他瓷窑争相仿造。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是仿古瓷盛行不衰的阶段。首都博物馆藏有一定数量的仿古瓷,其中明代的数量较少,清代与民国时期的相对较多。

  明代仿古瓷或是仿烧明代以前、主要是宋代的作品,或是仿烧本朝不同时期的作品。成化时期以仿宋代哥窑与官窑器最为成功,如首都博物馆藏成化时期的官窑小碗,釉面肥厚莹润,光泽强,但色调暗淡。嘉靖时以仿成化的青花、斗彩为主,首都博物馆藏斗彩八卦纹三足炉就是从釉彩上模仿成化斗彩烧成的。万历时期仿古风气极盛,以仿成化斗彩、前朝青花为多,但本时期的特征亦很明显。首都博物馆藏万历时期的青花卧足碗就是仿烧成化时期的作品,其器型、纹饰模仿前代,但青花色泽具有本朝的特点。首都博物馆藏明代仿古瓷,以明代后期仿前期的作品最为多见。

  清代仿制前代的瓷器釉彩品种大大增多。康熙时期的仿品以单色釉最为著名,不仅仿制明永乐、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而且仿烧宣德青花、成化斗彩,就连款识也仿得惟妙惟肖,让人难以分辨。雍正时期以烧宋代名窑、明代各朝青花及成化斗彩为主。如首都博物馆藏雍正时期的青釉梅瓶就是一件成功的仿品,釉面莹润,造型优雅,深沉古朴。乾隆一朝仿古瓷更是登峰造极,不仅仿历代名瓷,而且仿其他质地的工艺品,如仿古铜器、木器、雕漆器、竹制器等,大大拓宽了瓷器仿古的范围。首都博物馆藏斗彩鸡缸杯、窑变石榴尊、仿雕漆花口盘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仿品既继承了古代烧瓷传统工艺,又使之进一步发展完善。晚清仿古瓷发展缓慢,但清末特别是光绪时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精美的作品。从首都博物馆馆藏来看,多见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作品,并有大量仿宋代的青釉琮式瓶。

  民国时期开始直至今日,仿古瓷可说是蔚为大观,精粗杂陈,就品种而言,几乎包括了前代的各色品种,无所不仿;特别是现在,收藏热潮席卷海内外,对于瓷器的仿烧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

  通过对真、仿器物的对比研究,能够了解同种器物在不同时期的特点,从而不断提高鉴别能力。以下选择几组后代仿前代的优秀作品以及新仿作品加以分析。

  斗彩葡萄纹杯

  成化斗彩名动天下,在万历时就已经是“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后代更是不断模仿制作。这两件斗彩葡萄纹杯分别是明成化时期的原作和现代的仿品。器物为敞口、深腹、圈足,足内为青花双方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成化原作整体造型较为敦实、圆润,轮廓线柔和而有一定曲度。胎质细腻,色彩鲜艳,制作精致。青花勾勒的轮廓线内,描绘出葡萄、癞瓜、竹子等图案,并施以玫瑰紫、姹紫、鸡血红、娇黄、翠绿诸彩。杯壁上的折枝葡萄纹,绿彩为叶、黄彩为蔓、紫彩为实,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用笔生动,施彩浓淡适宜,成为该器物的特色。此杯轻盈小巧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章法别致的纹样,清新舒畅的内容,反映出成化斗彩瓷在造型、绘画、色彩等方面高超的工艺水平及鲜明的时代特征。

  成化斗彩中的青花发色与这一时期的青花色泽是一致的,呈色淡雅柔和;釉上各彩则是搭配和谐,色彩艳而不俗,红色艳如血而厚薄不匀,鹅黄娇嫩透明闪微微绿色,绿色透明而闪微黄,葡萄紫色如熟透的葡萄而透明,最鲜明的是姹紫色浓而无光。这些在真品上表现得十分鲜明和到位。

  而仿品则是一件十分笨拙的作品,与正品差距极为明显。器物造型整体偏瘦长,轮廓线较直而缺少弧度;青花发色较深而闪灰,虽然有几分成化青花的柔和,但是缺少淡雅的韵味;整件器物的纹饰图案刻画粗笨,线条僵硬,色彩搭配十分生硬,款识有几分相似,但缺少正品的迷蒙与肥润。

  斗彩荷塘鸳鸯纹墩式碗

  这两件斗彩荷塘鸳鸯纹墩式碗分别是清道光时期的原作和现代的仿品。墩式碗在明代初年就是十分常见的造型了,清代继续烧造。这两件碗为大敞口,深腹,卧足,外底部为青花“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道光时期已经到了清代的中期偏后,此时国家内忧外患,瓷器的烧造显现出了力不从心的局面,工艺水平已经大不如前了。这件斗彩荷塘鸳鸯纹墩式碗已经是很不错的产品了,造型规整,青花发色纯正,基本接近于乾隆时期,釉上色彩尚属明快,但设色较重,较乾隆时期的明快艳丽整体要发暗一些。

  仿品在体量上比真品要小很多,口沿微微内收,腹部微微鼓出一些,较真品多了些弧度;青花发色较为接近真品,但过于柔和了些;釉上色彩设色较为明快,但过于淡雅,缺少层次和厚度;款识发色过深,线条较为僵直生硬了些;这件现代作品还是一件不错的仿品。

  粉彩仕女图瓶

  这两件粉彩仕女图瓶分别是雍正时期的原作和现代的仿品。

  正品为侈口,粗颈,折肩,圈足。腹部描绘仕女图案,并绘芭蕉、山石、古琴、羽扇、飞蝠等纹饰,用红、黄、大绿、翠绿、珊瑚红、浅粉、紫、褐彩进行渲染,色调和谐,光泽柔和。胎质洁白细腻,釉汁纯净,工艺精致。

  仿品为盘口,粗颈,鼓腹,圈足。腹部描绘仕女图案及婴童、飞蝠等纹饰。仿品盘口较大,腹部较小,显得头重脚轻,造型上就缺少了雍正器物秀美典雅的气质;纹饰设色单调,勾描简单乏味,完全没有显现出粉彩描绘中的浓深浅淡的层次;人物造型完全是现代人的形象,描绘刻板,表情呆滞;无论从造型上、描绘上还是制作上,这都是一件较为粗糙的仿品。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这三件青花缠枝莲纹赏瓶分别是乾隆时期的原作和光绪时期与现代的仿品。赏瓶是清代雍正时期创烧的一个新的器物造型,一直延续到清末宣统时期。其造型一般为撇口,长颈,圆腹,圈足,腹部多以青花缠枝莲纹为装饰,寓意“清廉”,是清代皇帝专为赏赐臣子之用,让臣下“为政清廉”。同治以后增加了粉彩、单色釉等品种,并给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玉堂春瓶。

  这三件赏瓶,光绪时期的仿品形体稍显细瘦,特别是腹部由扁圆变成了接近正圆,口部由撇口变成了敞口,青花发色灰暗漂浮,纹饰浑浊不清。现代仿品整体较为厚重,颈部变粗,腹部虽仍为扁圆,但也圆润了许多;乾隆原品在腹部有明显的一周凹痕,看似接痕一般,而仿品显然是忽视了这一点,腹部通体浑圆;青花发色稍带灰暗,纹饰细腻不足,但青花发色与纹饰图案的模仿还是比较到位的。

  青花花果纹蒜头瓶

  这两件青花花果纹蒜头瓶分别是乾隆时期的原作和民国时期的仿品。此类器物为蒜头口,细颈,鼓腹,圈足,足底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蒜头口沿下为回文与缠枝花卉一周,颈部为变形莲瓣纹,下接回文与如意云头纹;腹部以折枝花果纹为主题纹饰,腹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圈足部分为波浪纹。

  从外形上看,仿品与真品十分接近,但还是有区别。仿品整体显得较为细瘦,蒜头口较方,颈部上下粗细接近,没有变化;腹部呈竖鸭蛋形,与真品的梨形有很大差别;真品从口部经颈部到腹部的外形轮廓线十分流畅圆润,而仿品在口部与颈部之间、颈部与腹部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转折,反映出工艺技术水平的差距。

  在青花的发色上,两件器物有明显的不同。真品发色深沉稳定,呈色深蓝,而仿品发色漂浮浑浊,呈色蓝紫,失去了青花青翠艳丽的美感。在纹饰图案的表现上,仿品纹饰由于青花整体漂浮致使纹饰较为模糊,没有层次感;主要图案部位虽然也采用乾隆时期的点青法上色,但这些点厾已经淹没在漫漶的青色中,不细细查看是看不出来的,基本没有体现出点青法所要表现出的深浅层次感。

  仿品的款识写得还算不错,但较乾隆款显得有些松散,书写停顿较多,不够流畅爽利,明显看出描摹的痕迹,青花色泽也过于深浓。

  豇豆红釉洗

  豇豆红是古代红釉瓷器中烧造极为困难的一种高温红釉品种,明宣德时期创烧,康熙时期继续烧造,技术臻于成熟,制作考究。烧造成功的豇豆红特点为釉色浅红,间有绿色斑点,色调淡雅。由于烧造不易,往往色调呈现不同状态,因此有美人醉、桃花片、乳鼠皮等不同名称。宣德时期传世器物不见,仅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残器,康熙时期器物流传至今的亦较少,后世多有仿制。

  这两件豇豆红釉洗分别是康熙时期的原作和民国时期的仿品,二者尽管造型纹饰、款识相似,但还存在一些区别。

  从器形上看,康熙时期的原作制作十分规整,胎体较薄,细腻均匀,线条圆润自然。民国仿品胎体较真品厚重,造型稍显笨拙,制作也相对粗糙一些。特别是口沿部位差别较大,真品口沿圆润自然,而仿品口沿向下内凹,从口沿到腹部的线条出现了转折。

  从釉色上来看,真品釉色均匀细润,釉面隐隐约约呈现出一些绿色发白的水渍般的苔点,口沿一圈白釉较为自然齐整;仿品釉色的光亮度较高,稍显刺眼,口边有一圈白釉不够自然、均匀,器身釉面多见绿色苔点的效果,且红釉色泽深浅不一,还有明显的深色斑点。

  从款识看,真品款识布局较为紧凑,笔法有力,结构严谨;而仿品款识分布较为松散,由于摹仿前朝,款字写得较为拘谨,显得呆板无神采;款识的青花料呈色,真品青翠艳丽,为典型的康熙青花用料,而仿品则没有康熙时期款应有的青花色泽,较为浅淡而发暗。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古代瓷器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