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价值高:外销瓷灰姑娘变公主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全民收藏热潮,许多大师的瓷器在拍场上屡创天价,也使得声名显赫的历代官窑瓷和部分民窑瓷重现辉煌。但对于国人而言,“外销瓷”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鲜有人知道它真正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外销瓷生于中国,销于海外,数百年流转,汇聚中西方双重元素。” 南昌大学博物馆馆长余春明教授曾一言蔽之。
“我从朋友那里换来了一个瓶子,结果发现底款上竟然印着英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件瓷器究竟是在哪儿烧制的?”玩家方先生拿着一件画面不像中国传统纹样的瓷瓶子犯了愁。专家称,这其实是件外销瓷。
在某些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即是CHINA(瓷器),因此,代表中国形象的瓷器亦可称为“中国名片”。据悉,早在东汉时期,中国就在浙江上虞制作出瓷器。唐代,中国瓷器沿着陆路和海路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宋代赵汝适撰写的《诸蕃志》记载,近20个国家与中国交易瓷器。元代,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受到广泛的欢迎。有观点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元青花本身就是一种“外销瓷”,因为钴料是从中东进口的,纹饰和颜色也符合伊斯兰文化的要求。
历史:
曾是全球贸易“文化使者”
在部分投资者眼里,外销瓷似乎是瓷器界的“灰姑娘”,因为他们觉得外销瓷一般都是生活用瓷,且一般都是专门为外国人定制的,图案多为色彩艳丽、浅显,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收藏价值不会太高。但事实证明“灰姑娘”也有变“公主”的时候,外销瓷越来越受到全世界藏家的追捧。
北京盛世瑰宝总经理、瓷器行家陈连勇曾经以“大买手”的身份出入世界各地知名拍卖行。他介绍称,外销瓷包括青花、粉彩等,特别是有外国皇室订做的、有徽章的,一直卖得很贵,比一般官窑瓷器的价格高。“当时欧美市场接触到的都是这些外销瓷,而不是中国的官窑。中国的官窑要在1860年之后才进入欧美市场。”原来,在晚明和清初时期出现的外销瓷,都是针对欧美市场销售的器物,数量大,有一些的质量稍微普通一点,但也有质量非常好的,特别是有族徽、皇室标记的外销瓷。
市场:
贵重外销瓷流出极少
总体来说,外销瓷市场的圈子不是特别大,而许多外国人对它的兴趣比较大,国内关注且懂行的人不太多。当然,近年也有不少买家陆续在海外市场购买,但买到重要瓷器的机会并不多,特别是有族徽、皇室标记的外销瓷,流出市场的极少,一旦卖出其价格都很高,大多数留存在重要的收藏家或有收藏传统的家族中,市场上很少见。“国内的行家对外销瓷并未能有足够的了解。而欧美市场了解清楚,与包括拍卖行在内的各种机构对史料的整理清楚有很大关系。比如当时欧洲市场通过东印度公司,把图案、器型和皇室的徽记、英文缩写等送到中国,出样后再通过这些公司运回去,数量、史料等都非常清楚。”陈连勇表示。
专家观点
史料价值或远高于艺术价值
年代距离我们稍显遥远的外销瓷跟如今风靡全国的当代名家艺术陶瓷相比,史料价值更高还是艺术价值更高呢?故宫(微博)博物院瓷器专家冯小琦曾表示,外销瓷是研究中国瓷器历史和中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但目前国内对其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外销瓷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相信随着外销瓷学术地位的提升,其一定会迎来收藏投资价值的回归。
有行家认为,外销瓷价格相对便宜,且少有仿品,可以相对放心地购买或研究,南昌大学博物馆馆长余春明曾对其中的纹章瓷颇感兴趣。据悉,纹章瓷多半是欧洲贵族、皇室委托东印度公司定制的私人贸易瓷,很多家族的传承演变史正是通过纹章瓷得以厘清,而纹章又成为外销瓷在各个不同时期风格特征的断代依据。
事实上,在许多外销瓷不仅是展现了中国纹饰的民窑瓷,更具代表性的是“中西合璧”的纹饰。也就是外销瓷从中国运到欧洲后再由当地工匠加上各种装饰。一些外销瓷被镶嵌上了贵金属,一些则在原有图案上加彩绘画,这种改良是为了迎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
外销瓷是中国人针对欧洲市场生产的瓷器,一开始,他们开始并不了解欧洲市场,针对性不强。另一部分外销瓷是按照一些重要皇室要求的图案设计生产的,针对性更强。“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1998年第一次去英国,看到一件青花撇口瓶,上面有英文字母和族徽,是明末清初的东西,质量比普通民窑还差,但在当时就能卖出十几万英镑的价格,约莫150万元人民币。”
陈连勇告诉记者,这种中国瓷器,很多中国人自己并不太了解。不过,新一代的收藏家英文好,对此了解有所长进。他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外销瓷的史料价值可能远高于艺术价值。主要是因为外销瓷的纹饰,不一定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而其描述的历史和图案,中国人的兴趣也不会特别大。“买家从海外买回的普通的外销瓷,无论是广彩还是粉彩,作为装饰品的可能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