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东西倒是都挺有文化味道的,挂在我的餐厅挺合适。”在有“胡同里的创意工厂”之称的方家胡同46号院,有一家藏书票店,店内摆放着大大小小近百件作品。走进店里,恰好有一位顾客在与店主聊天。这位顾客自称刚盘下一个店面,想开一间餐厅,他不想雷同于一般家常菜餐厅的装饰风格,而是希望更具文化韵味。“我之前也看过一些挂饰、摆设,不过现在我觉得这些藏书票更合适,看着就特有文化气息。”
源于15世纪欧洲、上世纪初才传入我国的藏书票。虽然依然被归纳到收藏范畴,但它正悄悄进行着“自我更新”……
(详见C02版)
■记者手记
每每买到新书,不少人习惯于在扉页写下“某年某月某日购于某地”的字样,也算是对私人书籍的一种简单标识。而产生于15世纪欧洲的藏书票,与此功能类似。藏书票起初是文人标识自己藏书的小东西,随着藏书票的发展,很多普通人开始喜欢并拥有了它。
藏书票是一种微型版画,边长一般不超过20厘米,贴在藏书扉页上,告知别人该书的拥有者是谁,该书属于私人藏书。20世纪30年代,鲁迅就是藏书票的倡导者。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木刻作品,也涌现出一批青年木刻作者。而我们熟悉的巴金、臧克家、金庸等人,也都有自己的藏书票。
不过,藏书票属于小众文化,它的制作以版画形式为主,做一个藏书票的铜版一般需要两个月时间,这使它在大众中不那么“接地气儿”,而一直受年轻人青睐的DIY方式也与它擦不着边。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电子书兴起,让贴在纸质书上的藏书票发展越来越难。但正如一枚硬币拥有正反两面一样,电子产品的兴起让电脑制作的电子藏书票觅得一条回归之路。
藏书票大致分四类:手制藏书票、版画藏书票、可复制藏书票、机制藏书票。现今被认为是机制藏书票时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电脑制作藏书票。
搜集素材,再用电脑软件制作属于自己的藏书票,一下子简化了版制藏书票的工序,也让大众便于参与其中。有些人将自己制作的电子藏书票放在网上,与其他网友交流;有些人干脆将电子藏书票贴在博客中收集的电子书上。同样是贴在书的“扉页”,但电子藏书票是时代的产物,它不仅保留着文化的内涵,也拥有了时代的特征。
采访中,有些藏家认为电子藏书票与版制藏书票的价值相去甚远,不过专家认为这恰好是一种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藏书票的方式之一。论价值,自然还是繁杂的手工藏书票更高,这种技法本身就是给藏书票加分,与之相比,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完成的电子藏书票,无法与其相提并论。不过,从便于传播的角度讲,电子藏书票却有自己的优势,制作者之间在网上交流,也增加了参与的兴趣。
正如中国集邮报总编老蔡所说,电子藏书票更像是敲门砖,它可以把公众拉进藏书票的世界,只有公众走进去了,才有机会去了解它、爱上它、收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