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通货文化系列之—贺岁金银铤板块在我看来是收藏中的价值洼地,它以古代宋朝通货‘铤’形为设计基础,形制吉祥、外形优美、手感良好,便于携带,方便计数,利于储藏。自牛年贺岁金银铤发行以来,已经经历了虎年和兔年三个年份,无论是从工艺还是设计上看,都日渐成熟并广为人知。三年来,贺岁金银铤它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和谐一致且不单调、传承古今且别出心裁、贵气十足且物有所值。
(一)和谐一致且不单调
在图案设计上追求中华之大美-----“和谐之美”。首先贺岁金银铤拥有共同的正面图案:上部为“中国金币”和纪年文字,中部为品牌标志和装饰图案,下部为纪量、纪重等文字;贺岁金银铤的背面图案,自牛年发行以来一直延续以生肖风格为主导,配以吉祥纹案加以修饰的风格。具体详见下表:
其次,在规格尺寸上追求一致性。如金铤100克遵循长45毫米、首宽26.24毫米、腰宽19.23毫米,金铤50克遵循长35毫米,首宽20.41毫米、腰宽14.96毫米的标准;银铤100克遵循长60毫米、首宽34.99毫米、腰宽25.64毫米,银铤50克遵循长45毫米,首宽26.24毫米、腰宽19.23毫米的标准尺寸,严格做到了图案设计和规格尺寸的和谐一致。
另外,贺岁金银铤在和谐一致的基础上并不单调,而是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随机应变,尽显灵活多样。例如,以其发行量来看,牛年贺岁金银铤作为这个系列的开宗立派之作,规格和发行量都较稳健,之后的虎年和兔年贺岁金银铤都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改变。其中虎年金银铤还推出了金铤和银铤的组合套装,以满足不同类别的需求。具体情况,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二)传承古今且推陈出新
金银铤从盛世唐朝产生,经历了随后的宋元明清,从未间断,其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一直是官方和民间财富储藏的物件之一,经历了千年的考验。据记载:汉代银铤的器形为饼状;唐代一般是长方形条状,同时有饼状和船型;宋代银铤的器形以铤为主,与唐代相比形态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呈束腰型;辽、西夏、金的银铤器形与宋差不多;元代银铤的器形与宋出入不大;明代银铤的器形长度较元代变短,而厚度却增加,束腰已较小,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特别市两端更加突出,形成一个双翅。贺岁金银铤基本遵循古代宋朝金银铤的器形-----圆首束腰。
同时,贺岁金银铤的标注方法上也在古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中国古代金银铤称“其重数两至数十两不等”,但其“两”代表的重量不同。如唐代一两42克,宋为39克,元为36.6克,明为37克,清代一般在34到38克之间,但在清代晚期和民国时期银铤在重量上有了基本统一的规定,通常是五两、十两和五十两三种规格。为了维持金银铤的特点,现代金银铤立项开发时采用了以克数为重量单位,并以50克的倍数作为规格(因在现代十进制中,50克为“一两”)。当然,考虑到实际产品价格的正态分布要求,虎年和兔年贺岁金银铤增加了10克、20克和30克的规格。
在工艺使用上,贺岁金银铤也做到了推陈出新,古代金银铤使用的是浇铸工艺,而贺岁金银铤则采用了现代造币工艺,即在异型胚饼上采用镜面、喷砂、反喷砂、浮雕等工艺技术印花“压铸”制作。
据史料记载,银铤制假在清代的时候就开始盛行,防制银铤、假白银铤、包壳银铤、银铜等合金铤、改字银铤和后加字银铤等制假行为十分猖獗。要鉴定古代银铤的真假,要看其颜色、铭文、造型、重量和听其声音等。相比之下,贺岁金银铤在防伪方面考虑更加细腻,除了模具和坯饼经过的特殊工艺处理外,就连产品的价签都通过水印、金属线、机凸等工艺来预防以假充真,扰乱市场的违法行为发生。
(三)贵气十足且物有所值
自古以来,金银天然是货币。贵金属金和银在信用货币当道的今天依然充当着规避风险的最佳媒介。自此,贺岁金银铤以其天然的贵族属性和古代货币的器形必将在中国金币衍生产品中独霸一方。同时,贺岁金银铤的配套产品十分周全,每个产品都配有鉴定证书、精品包装盒、纸袋等,另外虎年贺岁金银铤外加光碟、说明书、价签等额外附加品,跟市场上其他产品相比,绝对物有所值。
笔者认为,目前,贺岁金银铤的价值尚未完全被认知,随着时间的流逝,贺岁金银铤这一价值洼地定被挖掘并受到广泛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