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资料
锦是中国丝织品中最名贵的品种。中国有三大名锦:以产地为名的四川“蜀锦”;以朝代为名的苏州“宋锦”;以锦面色彩绚丽、图案多姿、美若天上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明代南京云锦艺人创造的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把丝织技术推上顶峰,至今不能被现代机器所取代,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云锦因此被誉为三大名锦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了亲眼目睹传说中寸锦寸金的云锦,我们来到了南京云锦研究所。在该所二楼云锦生产工艺展示大厅,可以见到多台云锦大花楼木织机及历代丝绸文物复制精品。一件红四合如意云纹地妆花纱袍料(明万历皇帝墓出土袍料的复制品),可谓镇馆之宝。这件袍料上织有17条金龙,每条龙之间用8根金丝线分隔开,纱面织有如意云纹,当人走动时,纱的立体折光效应使人感觉图案仿似动画,如行云流水,立体感颇强。妆花纱工艺失传了300多年,大师们经过多年研究,以每天1厘米的速度,总共耗时4年,才复原了这件长达17米、重量只有900克的妆花纱袍料。
王所长介绍,云锦在用料上不惜工本,因此显得金彩交辉、华丽婀娜。在元、明、清三代,云锦一直是皇家御用品。据传,明朝万历皇帝身穿的龙袍,其“龙”的图案,似有霞光万道,看不出一丝儿接缝。以“天衣无缝”显示江山完整永固,最符合皇室需要。
据南梁殷云《月令广义·七月令》记载,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开始于东晋末年。自元代开始,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郑和下西洋时,云锦就曾作为天朝大国之礼,馈赠外国。清代康熙、嘉庆年间,南京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秦淮河一带机户云集,机杼声彻夜不绝,织锦成为当地最大的手工产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南京云锦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极为重视。1956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1957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南京云锦研究所”,该所作为全国唯一的云锦专业研究机构,承担着云锦继承和保护的历史重任。
在织造车间,我们见到了老式的大花楼木质提花机,长5.6米、高4米、宽1.4米,由上下两名工人在机中配合操作。织造工坐在织机前,脚踩手推,穿梭挖花,机身15个范子七上八下;拽花工坐在织机上面拽花,两人共同完成连电脑也无法仿制的传统织造工艺品。据介绍,织锦手艺在历史上都是口传手授,从未形成文字。现在一般工人要培训3年才可以上机,要做到几百种口诀熟谙于心并能不假思索地快速操作,绝非朝夕之功。即使是最娴熟的工匠,两人默契配合一天也只能生产五六厘米。
目前除了云锦中工艺最为复杂的品种“妆花”不能用现代机器织造,其他的品种都可以用机器生产了,但是机器制造与工匠亲手织出的锦仍然不能相提并论。云锦是工匠的技艺和灵魂共同孕育出来的美丽物件,这也是云锦最有灵气的地方。
作为中国织锦工艺的“活化石”,云锦为何独属南京?据介绍,这是由于南京不仅盛产各种植物染料,而且秦淮河水含有的单宁酸,能够增加锦的光泽感。
如今,云锦已不再独属帝王贵族,而是属于所有热爱它的人。它全部采用植物染色,没有任何污染;真丝原料,冬暖夏凉,对人体大有裨益。这种具有东方魅力的绝艳织品不少仍是由古老的大花楼木织机“唧唧复唧唧”地织造出来的,更能满足现代人对“自然”的追求。
由于南京云锦产量所限,目前当地只有金鹰百货、金陵饭店等一些高档商务场所才有真正的云锦出售。依笔者所见,买云锦最好还是直接到南京云锦研究所,在那里,不但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云锦,还能参观云锦的织造过程,了解这种昔日皇家服饰品的历史。您还可以定做一件和历代皇帝所穿一模一样的“皇袍”,体会一番“龙袍加身”的特别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