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泉州与琉球渊源颇深 钓鱼岛曾由泉州管理
“海风大作,有二巨鱼夹舟,长数十丈,目光如电,舵拆舟旋……”这是今年3月底泉州考古发掘的一方墓志铭的内容,由明朝史家何乔远所撰,记载的是赴琉球册封使在返航途中遇到的惊险场面。
据悉,这是泉州首次出土与琉球有关的墓志铭,是泉州文史界的重大新发现,为钓鱼岛属于中国再添力证。
明代有泉州人曾往琉球
泉州市博物馆陈建中馆长介绍,今年3月底于江南考古发掘的一座明代古墓内,出现记载明代泉州人王伯台随册封使往琉球的墓志铭。
在博物馆看到了地上躺的相关巨大墓碑——“厝云处”,首先,这就是一奇,墓碑不写长眠者姓名、生卒年,而写“厝云处”,有人猜测,这是主人心高气远的一种表示,死后居住于云端。
第二奇——“厝云处”出土了三方石刻(二方为墓志铭,一方为行状),有二方提及墓主人曾随册封使往琉球之事!
这三方碑记分别为《待赠伯台王先生墓志铭》、《明待赠孝庄王母郑孺人墓志》、《明郡庠生伯台王公行状》。
经考,“厝云处”墓主人为王应元,名元卿,号伯台。喜诗好酒,诗词往来的朋友中,有不少人先后显达,成为名家名宦之流。他的墓志铭还是明史家——泉州人何乔远撰文的。
海上历险面不改色
泉州文库办专家杨清江先生就《待赠伯台王先生墓志铭》和《明郡庠生伯台王公行状》二方石刻内文进行了断句和综合解读。文中称,王应元在南京将渡扬子江,夜中梦见神人(关公)告诉他,明晨你渡江时会发生翻船,但因为你有孝德,我将会拯救你。
次晨,王应元搭渡,坐在一破船的舱中,船上人多,他刚拿出《韵经》要理诗帙,舟盘旋而沉。他于水中伸出手臂,上空果有神人,将其救出。
在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岁丙午夏,给事子阳、王行人士桢奉使册封琉球,求诗客可语者”,有人向二位将赴琉球的册封使推荐了泉州人王应元。
“求诗客可语者”可理解为,册封使在寻找一位善于诗词歌赋且有口才者做伴,以免航海途中旅途寂寞。至于这位王应元是否通晓其他语言,从“可语者”中,暂难以知端倪,只能说,有这可能。
就这样,王应元随二位册封使前往琉球,册封琉球王之后,在返回的航海途中,“海风大作,有二巨鱼夹舟,长数十丈,目光如电,舵拆舟旋,二使者面无人色。”
这种情况下,唯有王应元自如,二位册封使感叹说:“命止此乎?!”
王应元道:“二公奉天威而来,何波臣之敢灾?”但见他“盥手焚香”,拿出皇帝诏书向船头宣读,于是大海恢复风平浪静。人称王应元“福人也”。
在查询史料获悉,泉州人王应元随夏子阳和王士桢二位册封使赴琉球是在万历皇帝时,出发年是1600年,到达年是1606年,所册封的琉球王为尚宁。夏子阳著作见《使琉球录》,王士祯著作见《琉球入太学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