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拍卖季,不断有新拍品走俏拍场的消息传出。北京永乐国际拍卖公司近日表示,台湾知名歌手张信哲的首次个人收藏专场将亮相永乐春拍。届时,将有近80件清代宫廷织绣藏品现身。每一次主题拍卖都意味着一次价值重估。织绣作为艺术“活化石”走上拍场,给市场带来无尽的遐想。
海外“绣”场
相对已成熟
织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两三千年历史。在绸缎、布帛和现代化纤织物等材料上,用丝、绒、棉等各种彩线,凭借一根细小钢针的上下翻飞,构成各种优美图象、花纹或文字,织绣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与悠久的传承历史相对,国内织绣收藏市场还仅仅在起步阶段。“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上乘绣品都流向海外,内地没有保存,因此市场没有发展起来。”北京永乐拍卖公司瓷器杂项部经理戴岱表示。“而上乘织绣藏品的回流需要时间。市场先要有好东西,才会有藏家关注。”
据戴岱介绍,织绣在海外市场已经是较为成熟的门类,尽管上拍场时间较晚,但成交价涨幅却相当惊人。绣品行情大致出现在1994年前后,早期涉足者主要是港台地区及海外的一些藏家,走上内地拍场则是在1996年以后。
翻查历年拍卖记录,不难发现,20世纪90年代末期,拍场上成交的织绣精品价格已在100万-200万元间。当时的成交纪录是一件清乾隆时期的《御制缂丝刺绣无量寿佛像》,1999年,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以211万港元成交。同年,北京市场也出现了超过百万元成交的织绣品。
国内市场
关注价值重估
在目前的拍卖市场,织锦、刺绣、缂丝已经成为织绣拍卖领域的“三大主力”。织绣艺术品行情悄然启动。
2001年底,北京中贸圣佳的拍卖会推出了一件缂丝姜晟书《乾隆御制八徵耄念之宝记》。该缂丝手卷被溥仪钤玺并携带出宫,之后被海外藏家购得。但回流国内后并未引起重视,当时以120万元开槌,以343.2万元的价格成交;2002年6月,在翰海春季拍卖会古代书画专场上,备受收藏家瞩目的北宋缂丝米芾题诗《长春图》,以792万元拍出,虽然创下当时缂丝拍卖世界纪录,但远不及专家估价的1000万元。
“虽然绣品并不是主要门类,但藏家对其追捧的程度相当高,价格攀升速度也非常快。”戴岱说。如2004年,在北京翰海春拍中,一幅清乾隆黄地编银丝毯,以35.2万元被买家捧走。同样,在2004中国嘉德的春拍中,一件缂丝绣品——《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更是创出3575万元的天价。 2005年,中国嘉德的春拍还推出了绣品专场拍卖会,其中一幅2×1.2米的刺绣作品“玉堂春色”拍卖价达98万元,而另一件缺少云领、袖子和马蹄袖等配件的雍正“明黄缎地绣万寿金龙纹袍料”,成交价也高达69.3万元。
从事多年绣品经营的天瀛仕绣坊总经理李杰表示:“过去,人们只把织绣品当生活用品,如今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织绣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市场随之升温。”
织绣收藏
慢热留升值空间
织绣品的收藏,首先要学会鉴赏。相对于其他门类的收藏品,织绣由于流派、品种繁多,鉴赏和评价也较为复杂。
从品种方面来看,有刺绣、缂丝、织锦等织和绣的品种,以缂丝价值最高,其次是刺绣、织锦等;若从织绣品的用途来看,艺术欣赏品的价值高于日常实用品,成品要高于半成品;从艺术性看,宫廷艺术织绣品高于民间文人风格的艺术绣。
戴岱表示:“织绣是一种文化,跟瓷器书画一样,都属于艺术品。现今很多的收藏家,已经认识到织绣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近两年来,织绣品的升值空间要比瓷器和书画都要快一些。”
从收藏角度看,年代越早的织绣品价值越高。但由于不易保存,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的织绣品完整留存下来的极少,明代的十分罕见,清代的多一些,其中以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藏品为最佳。业内人士提示收藏者,虽然目前绣品价格不断走高,但与瓷器、玉器和书画等艺术品相比,市场交易相对冷淡得多。很多织绣品仍然在一些大户人家“压箱底”。所以在市场上淘得真品的机会更大,且价格也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