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阁掩映在绿树丛中,恍如神话中的仙宫。
中国有四大名楼,其中三楼在江南,一曰黄鹤楼,二曰岳阳楼,三曰滕王阁,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江北只有一楼,曰蓬莱阁。江南三大名楼的声誉鹊起,赖于崔颢一诗,王勃一序、范仲淹一记。那么蓬莱阁因何而名呢?
蓬莱阁“自朱太守建阁,为州人游览之所。而苏公以一代名贤,为之提唱《海市》一诗及《海上抒怀》诸作,翰墨流传,更为海山增色。一时缙绅先生咸惜受而珍重之”清·豫山《重修登州蓬莱阁记》朱太守者,名处约,宋嘉(亻加右)五年知登州,嘉(亻加右)六年首建蓬莱阁;苏公者,即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元丰八年知登州军州事。看来蓬莱阁之盛名与苏东坡有关,与《海市》一诗有关。
苏东坡的《海市》诗,写得的确好,后人每赋与蓬莱海市有关的诗文,往往都要提到它:“异哉海市何人传,岁寒健笔惊坡仙”明·秦金《海市》:“行矣感神异,赋诗愧长公”明·袁可立《观海市诗》;“蓬莱海市光有无,仲冬物色夸大苏”清·施润章《观海市》;“真临仙阁凌虚地,来读苏公海市诗”赵朴初《无题》。
今天的蓬莱山上,耸立着苏公祠、卧碑亭、宾日楼等与苏东坡有关的建筑。
登上蓬莱阁置身于海天之间,真有出尘超凡之感。
“公余之暇,登临斯阁,谒苏公祠宇,见其丹青零落,轩宇倾颓,为之耿耿于怀,思有以新之……以苏公之祠狭隘也,移之三清殿后。”清·豫山《重修登州蓬莱记》苏公祠,轩亭建筑。祠内有苏东坡肖像刻石拓本拓于广州六榕寺。壁间有清代大书法家翁方纲临苏东坡《海市诗》楷书刻石。另有行书残石三方,刻苏东坡《海市诗》、《望海》。
清人任璇在《建卧碑亭诗》中云:“谒苏东坡先生祠,祠横一石,勒海市诗,乃真迹也。其为雨蚀久矣,爱建亭其上而赋之”。卧碑亭,轩亭建筑,位于苏公祠之侧,内有苏东坡《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横幅碑刻(卧碑)。卧碑背面刻楷书《海市诗》,正面刻行草《书吴道子画后》。原碑毁于元党人之祸,今碑为后人在金代据拓本重刻。
宾日楼,如图亦称望日楼,楼之后源于《尧典》“寅宾日出”,意谓恭敬地引导太阳初生。楼阁建筑,双层八角,是观赏扶桑日出的绝好所在。本来宾日楼与苏轼没有什么关系,但据传苏东坡曾在此楼上观赏过日出,而《东坡志林》中又有“与同僚饮酒宾日楼上”的记载,因而这个普普通通的建筑物,便与大文豪苏东坡一同长久的受到世人的朝觐和礼拜。
此为苏东坡真迹
江南三楼,我曾一一登临,并未见其建筑群中,有王公祠、崔公祠、范公祠。王、崔二公虽文章赖于名楼之盛名,滕王、黄鹤二楼实藉二公文章以增重于天下,然二公毕竟为文人墨客;而范公一代名贤,文化人格、政治人格皆相当坚挺,为何也未在岳阳楼旁留下一祠,盖因范公并未为官岳阳。由之可知,《海市》一海,加上《海上抒怀》诸作,还不足以建起一座傲视千载的“苏公祠”。
诗人刘征在《访苏祠》一诗中云:“论盐五日苏民困,岂止狂歌海市空。眉宇高寒遗像在,登山第一礼髯公。”此诗妙极,苏东坡知登州虽五日,却向皇上《乞罢登莱榷盐状》。原来,在苏东坡来登州之前,百姓皆食官盐,苏东坡经过考查后,得出民食官盐“官无一毫之利而民受三害”的结论。为之,登州、莱州百姓不食官盐的制度延至清末。
清代盐政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宋时,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 土人至今祀之,盖非以文章祀,实以治绩也”。可见,榷盐书,为苏公祠之柱石栋梁;而《海市》诸诗,不过是苏公祠上的彩绘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