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球数字化科技浪潮而来的数字艺术正不断实现着现实的“可能”与可能的“现实”。当我们关心“现实是什么”时,“可能是什么”也涌入视线。数字技术与现实世界相互碰撞,无尽的“可能”被激发和创造出来。正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正在建构一个关于“可能世界”的档案,同时也上演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想象。
超越性,是数字艺术的核心概念
在本次大展呈现的210件作品中,以虚拟现实、全息影像、沉浸式互动等数字科技手段打造的《寻迹洛神赋》,通过“洛阳神韵”的精神符号和河洛文化的主线,让历史与现代的光辉融会绽放;动态交互作品《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运用数字媒体,呈现极致的冰雪美学,表达中国式浪漫;数字影像《永生·无界》中建构的沉浸式展区“爱之永生”,带领人们共同见证硅基生命和碳基生命的交融与共生;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核心理念,基于AIGC的音乐体验装置《AICHO生灵和鸣》让人们在AI深度介入的未来以“AICHO”思考人、自然与科技的新关系;动态交互作品《宇宙交响曲:行星分子音乐的探索》邀请观众选择特定行星放置在装置中心,以触发周围化学元素球的振动,形成一曲振动的交响乐,揭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迷人旋律……从古老的中华文明到中国传统艺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到对人类自身的关爱,从试想未来生命形态的多重可能性到对广袤宇宙的探索,数字艺术所展现出的不仅是能量满满的状态,也有广阔的人文关怀。
早在2010年中国美术学院创办跨媒体艺术学院伊始,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就提出要“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现人文”。在展览评审中,评委们也在不断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数字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叶风表示,数字艺术作品首先必须有数字技术,它可以是集体创作,也可以是重大活动的作品应用场域,也可以是个人的实验性作品,它的文化性、多样性、复杂性都体现在里面。AI的大量普及意味着技术门槛的降低,拿什么去打动人,就显得特别重要。他说:“这意味着数字艺术的创作者们所掌握的观念、知识和视野一定要超越当下。超越性,是数字艺术的一个核心概念。”
“松动”中体现公共性
不同于通常展览中策展人强控制力的策展表现,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呈现出的是“松动”和一些去中心化的感受。展览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与数学家许晨阳、心理学家刘正奎进行的跨学科合作的艺术实验项目《情绪几何》会邀请观众站上交互台并与之互动,触摸者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并计算,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动态三维图形。在费俊看来,这里面充满一种流动的、“不讲道理”的能量,是一种不在乎艺术史有过什么,但当有了今天的创作工具就要去表达的能量。这种特质也让数字艺术的公共性凸显出来。
“数字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所体现的公共性,一方面它给予从普通人到专家自我创作的真正机制,让艺术平权在当代成为一种可能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认为,创作工具的宽广,加上人们对于数字艺术的渴求、探究,以及愿意参与其中的状态,让数字艺术拥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基础。这是最好的价值观输出和交融媒介。他以抖音为例介绍:“我在里面会发现非常多元、层次丰富的内容创作可能性和话语体系,我觉得这里面孕育了更为复杂的一种交织结构。”
动态、交互作品《描摹或共生:今日珍禽图》的原型是黄筌的《写生珍禽图》,观众可以通过交互屏幕在原作的基础上绘制禽鸟,当不同姿态和风格的鸟与黄筌的群鸟在同一空间中翩翩起舞时,这件由“我与观众”共同创作的古今融合之作也就完成了,这个创意平台让“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数字艺术不但建构起“人文科技双向会通”的创作新领域,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体系和幻觉工业,并不断生产出新的应用场景,通过与艺术的耦合,对人们的感官知觉和现实感觉进行新一轮开发与整合。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淮永建认为:“如今的AI已经有自我迭代、自我创意的功能了,输入不同的提示词,所获得的结果都不一样,把我们的创意和机器的创意、艺术家的表达和机器的表达更好地融入在一起,未来的艺术作品远远超过了人类的创意。在数字艺术展中,如果作品要更有趣,一定是有沉浸式实时互动和体验的,这才有创意性。”
人文关怀应该放在首位
当新工具广泛使用,艺术本体和数字伦理等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业界专家普遍表示要重视基础美学,强调人的生命情感。
“从理论上来说,AI可以解决70%的创作工作量,剩下的30 %用人工去补充。所以它会大幅度降低成本,这样可以让产业升级到一定程度的国家,可以更好地把文化变成财富。”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数字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吕继刚表示。“尽管新概念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强劲发展态势让人们看到各种可能与红利,吸引了大量创新人才以高度的热情投身其中。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变革,技术伦理、AI伦理、审美素养、人文关怀应该放在首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黄向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