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8500-10000年的小河西文化陶鼓
辽宁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供图
在探寻中华文明脉络的进程中,若将考古研究视为骨架,那么其中的各色表现形式就是它的“灵与肉”,二者缺一不可。多年来,辽宁省在文物发掘及音乐文物交流展示中作出积极探索,用音乐文物述说过去,映照当下和未来。
探索:挖掘器乐之文脉
不久前,沈阳音乐学院举办首届“音乐考古遗存学术论坛”,邀请全国音乐考古领域专家学者,就最新研究成果共同论述考古学与器乐传承发展的必然联系。
音乐考古学是一门以古人音乐生活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据了解古代的音乐艺术的面貌、从而阐明人类音乐艺术发展规律的学科。在论坛研讨会上,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方建军教授带来了近期清华大学从“清华简”新整理出的《五音图》和《乐风》等竹书,就从中发掘出的诸多全新先秦音乐史料进行分享和解析。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李幼平提出音乐文物对音乐学研究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从田野考古调查、发掘所获得的人类音乐文化活动的物质遗存中,探寻其再生衍生及形态认识的过程,是音乐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考古遗存”学术交流的重大意义。郑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子初表示,我们要重新审视传统的中国音乐史,依据音乐考古学史料、传统文献史料及现代民族学史料的三重证据,构建一部新的中国古代音乐史。
“我们不仅要打好、打赢新时代科教‘辽沈战役’,更要在互学互鉴中,发挥本土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强音乐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辽宁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丰润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冯志莲介绍举办论坛的意义。
展示:共赏文化之繁盛
清朝是最后一代封建王朝,它肇兴于明末辽东山区,宫廷中使用的乐器既有女真族传统乐器,又吸收、借鉴中原和蒙古地区的乐器,包含着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基础。如今,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古琴约有20余件,以清代古琴为主,其中也不乏潞王琴,皆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实物,反映出当时的制琴工艺和古琴文化,也为古琴研究者提供更多方向。论坛上,沈阳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保管部主任张莹告诉记者,通过研究清朝礼乐文化的发展轨迹和馆藏乐器实物发现,清朝礼乐制度与国家政治政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多民族融合政策的产物。
辽宁建平水泉口簧是夏商时期东北地区人民音乐生活的缩影,它是劳动人民智慧、口簧制作工艺的凝结,从中可以窥探到夏商时期此乐器应用场景的原貌。沈阳音乐学院教授贺志凌在论坛讨论会上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建平水泉口簧的背后体现了中原与东北地区对乐音的认知、口簧制作工艺、应用场景的一致性,证明了3000年前这里就是我国东北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中心,也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活化:复兴古乐之神韵
让文物“活”起来,不仅可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还可以结合文艺的力量,将考古成果通过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传递给大众,带来情感与思想的深度共鸣。
清脆、悦耳的声响跳跃出玄幻迷离的音符,构成了通向历史的神秘之路……几个月前,国内考古、音乐方面的学者齐聚辽宁省朝阳市,就中国史前礼乐之器进行学术交流。现场,来自南京民族乐团、沈阳音乐学院等学院和乐团的演奏者,共同再现了古辽西史前时期远古先民通过乐器祈福、欢庆的美好场景。此次演奏共集合了7件远古乐器(仿品),除陶鼓、石埙、石磬、骨簧,还有距今9000多年的骨龠、来自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铃等。据介绍,这是国内首次将不同时期的古辽西远古乐器集结在一起共同合奏。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包括龠在内的远古乐器产生了浓厚兴趣。据悉,朝阳市举办了一系列小型公益培训,让辽宁地区喜欢远古乐器的爱好者爱上龠、吹响龠。朝阳市德辅博物馆馆长王冬力表示,让更多的辽宁人切身感受到远古音乐的独特魅力,这既是对文物的活化利用,也是为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自古以来,现今辽宁地区的音乐文化与中原及西域音乐文化紧密相关,其特点既具有中国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游牧、渔猎文化鲜明的个性。通过音乐考古研究,逐渐清晰了辽宁音乐文化是构成中国音乐文化“多元一体”历史统一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