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王炳文,字笔耕,别署翰缘居士。甘肃省通渭县人。毕业于甘肃教育学院书法教育专业。长期从事书法创作和教育教学工作。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名城、书法之乡)联谊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通渭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定西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书法作品入展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首届“三晋”杯全国公务员书法篆刻展,首届“冼夫人”杯全国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行书大展。第四届特奥会全国书画大展获金奖,第三届全国教师“三笔字”书法大赛一等奖,甘肃省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甘肃省第四届“群星奖”书法作品一等奖等。
论文《顺乎自然 各得其所》、《翰墨溢香》、《书法创作与潜意识》、《再塑教师的讲台形象》、《当代书法教育问题透视》、《农村书法教育滞后的原因》《活力课堂——浅谈新课标下的书法教学》及书法作品发表在《书法报》《书法导报》《甘肃日报》《定西日报》《当代教育》《西部教育改革论坛》《甘肃教育督导》等报刊。出版有《王炳文书法集》。
1999年在兰州中日友好秋田会馆曾举办王炳文书法展。2012年在甘肃省美术馆举办王炳文书法作品展暨《王炳文书法集》首发式。
砚田耕久是良田
——王炳文书法人生
文/杜国栋
王炳文先生公开的资料是这样的——王炳文,字笔耕,别署翰缘居士。先后毕业于甘肃靖远师范、甘肃教育学院书法教育专业,长期从事书法创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名城、书法之乡)联谊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定西市拔尖人才,定西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通渭县文联副主席,政协通渭县第六、七、八届委员,通渭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然而,在这些光环背后却有艰辛的书法人生历程。
1956年,王炳文先生出生于通渭县新景乡张河村王岔社。这个贫瘠、偏远、封闭的小山村里,散发着浓郁墨香的土地上孕育了他心中的“书法”种子,萌发着他一生钟情书法的“种子”。他家书香门第,幼年的他深受环境濡染,喜欢上了写字,在上小学的时候,经常看父亲的好朋友写字,也经常参与拉纸磨墨;家里兄弟较多,他是老小,受到父兄的宠爱,便有了上学的机会,他说,他是村里仅能上学的两个孩子之一。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看着他对写字很入迷,鼓励跟随当地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张汉勋先生习文练字,因天资聪慧,好学上进,经常得到张汉勋老师的褒奖。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养分,在张汉勋老师的教导下,他在“写大楷”“题仿字”的书法启蒙教育中播种下书法的种子。
1966年,在他小学毕业的时候,他带着怯怯的心态去向张汉勋老师求取毕业纪念品——“让张老师给我写一副字作为留念。没想到,张汉勋老师很认真地给我写了一本楷书《毛主席诗词》,当时条件差,没有宣纸,写在蜡光纸背面,但是,这一本‘字帖’对我来说,无疑就是最早、最有价值的字帖,我把它带在我身边,一直到初中、高中毕业,甚至在生产队我都偷偷看着临写。”王炳文先生谈到这一细节的时候,充满着无献的怀念和诚挚的敬意,是张汉勋老师给年幼的他种下了“书法”的种子,如今能走上书法这条路,能够在通渭书法领域有今天的成就,真正得益于张汉勋老师的启蒙教育——奠定了他的书法根基,如果没有张汉勋老师,也就没今天的书法家王炳文。
后来,到初中、高中读书,学校的板报、墙报、标语等都是他的“家常活”,因为在老师同学的眼中,王炳文的字写的好,这些就应该是他的“活”;甚至,有时候还帮着老师抄一些材料。正是这些活动和任务以及人们的夸赞就是他坚持学习的动力,激发了他内心钟情于书法的信念与激情,让他在无形之中受到鼓舞和信心。他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写好字还是很有价值的,感到力量的存在,于是,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字写好。“文革”时期,在生产队抄大字报、写标语口号、印发文件材料、办专栏墙报…… 这些都是他的工作,王炳文成了搞宣传的“专家”。一方面,这些活动给了他一个施展“本领”“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又给他提供了不脱离“写字”的机会,在这种特殊环境并没有消磨掉他对书法的热爱,反而锻炼了毅力和定力,使他化困难为神奇,变任务为课堂,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扎牢了书法功底。大字报就使得他将书法的种子已经暗自发芽、开花。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恢复高考后,他金榜题名考进了甘肃靖远师范学校。王炳文先生回忆说:“我记得在我上师范的时候仅举办了唯一一次书法比赛活动,我在这一次书法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我们当时的班主任老师是田仲育老师很厉害,他对我的书法夸赞‘有前途’。”师范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一方面担任班主任,从事教书育人,桃李满园;一方面课余闲暇之间学书练字,乐此不疲。在通渭二中工作期间,他和张守忠做了邻居,张守忠看到他在学生作业本题写学生名字,夸赞他的字写得好,也经常看他练字时给与鼓励和指导。
尤其当他谈到在文庙街小学工作的那段时间,由于缺少练字纸,只能在别人丢弃的各种废旧纸上、或者学生写完的作业本上练字,甚至一度只能找一块比较光滑干净的地面蘸着水来写。他用自嘲口吻讲述这种困难:“地上写字很好,吸水快,像宣纸一样好。在地上写,很多老师学生围着看,我也不觉得丢人,不管别人的围观和嘲笑,他们看他们的,我写我的。”实际上,在他爽朗的笑声里透露出来的是他对书法笃定的坚持,但难以掩盖在书法道路上的艰辛和苦涩,就在这种不容易的坚持之中成就了如今的收获。就这样,王炳文利用茶余饭后别人休息的时间持续临帖练字。
与此同时,他还读书看报,留意获取各种有关书法的信息,看到有关书法的信息,就写信问道。他曾与著名书法家杨修品、刘顺等书法名家鸿雁传书、切磋技艺而受益良多,又从大量书刊碑帖中吸取养分而悟其真谛。在文庙街小学这几年常常是长夜挥毫,晨起临池,夏练三在伏,冬课三九。这期间,他的付出有了回报,比如1992年入展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首届“三晋”杯全国公务员书法篆刻展等书法赛事。但是,他深知书法艺术水平的高下,不完全是技法的娴熟,而在意境的高远。要精进,须博学。他想到了进修,在1997年,甘肃教育学院书法教育专业班进修开班招生,他抓住了这次机会,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又以最高分考进了这个进修班。在进修期间,得到省内著名书法家何裕、翟万益、马国俊、秦理斌等老师的亲授,“愿得远渡以自娱,上下无常穷六区”。他系统地学习了《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欣赏》《诗词欣赏》《中国画》《篆刻》《楷、隶、行、草、篆书教程》等学科,广涉博览,厚积薄发,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学以致用,相得益彰。毕业时获学院“三好学生”称号。王炳文先生如实总结自己的进修,“当别人都在进修搞学历的时候,我还傻傻的不懂,后来我发现我也需要跟上时代走。我就考取了甘肃教育学院书法教育专业班进修,这一年我已经44岁了,属于大龄青年。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对书法的认知有了更大的提升和变化。书法就是人品修炼,练习书法安心静神,观人观物,各得大道,书道即人道。正如古人所言: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言语间,流露出他对名利的淡定和对艺术的虔诚。他主张功力与悟性、技法与学养、艺术与艺德并重的观点。和许多有成就的书家一样,王炳文的书法成就结缘于爱,得益于勤,成功于悟。甘肃教育学院书法教育专业班只招了他们这一期在没有招生,但是就是这一期招生,是全日制脱产学习,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他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认真学习的同时还潜心搞创作,因为他在心里萌发了这样一个理想,就是要在兰州搞一次个人作品展。经过他不懈努力,他实现了这个愿望。
在他进修毕业之后,1999年在兰州中日友好秋田会馆曾举办王炳文书法展。后来,有了经验,在2011年在甘肃省美术馆举办王炳文书法作品展暨《王炳文书法集》首发式。不论是举办个人展还是出版个人专辑,在通渭书法史上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因为,这些活动都具有先锋作用,是开风气之先的“创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通渭书坛“第一人”。这些活动扩大了王炳文在书法领域的影响力,不仅在生成开拓出新天地,在通渭书法学人群里树立了标杆。实际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使他的书法享誉省内外,还起到了传播了通渭书法的作用。
通过这次书法班进修,他成为当时通渭县第一个书法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个“第一”,还真不是夸张,是实实在在的第一。除此,他还是通渭县教育领域内第一个中书协会员,也是第一个书法高级职称教师,正是这些“第一”,让王炳文先生在通渭书法学人里脱颖而出。进修毕业之后,正好县职专有师范类课程,他被调动到县职专从事书法教育教学工作,从此,王炳文先生走上了书法专业发展和教学道路,为通渭书法教育和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纵观王炳文的书法成长历程,他在书法道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路走来,收获丰硕。虽然,在学习、创作、投稿和信息获取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丰收的果实是鼓舞人心的,让一切困难和坎坷都化为乌有,代替这一切的都是好消息和好的收成,如他的书法作品入展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首届“三晋”杯全国公务员书法篆刻展、首届“冼夫人”杯全国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行书大展;参加第四届特奥会全国书画大展获金奖、第三届全国教师“三笔字”书法大赛一等奖、甘肃省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甘肃省第四届“群星奖”书法作品一等奖、首届中国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喜人收获奠定了他在通渭书坛领军人的地位,被群众誉为“通渭小四家”之一,开拓出书法的新境界,为他在甘肃书法界闯出新天地,他的书法作品深受广大百姓的青睐,也备受国内外书法爱好者喜爱和收藏。
王炳文先生不仅在书技上进技垂象,还在书论上进行探赜玄妙。他对多年的书法悟道心得进行文字总结,写成论文如《顺乎自然 各得其所》《翰墨溢香》《书法创作与潜意识》《再塑教师的讲台形象》《当代书法教育问题透视》《农村书法教育滞后的原因》《活力课堂——浅谈新课标下的书法教学》发表在《书法报》《书法导报》《甘肃日报》《定西日报》《当代教育》《西部教育改革论坛》《甘肃教育督导》等报刊上。这些成果足以说明他是一位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法家。
王炳文先生既是书法家、教育家,也是文艺活动家。2012年通渭县文联正式成立后,王炳文当选为首届文联副主席,2013年10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2013年中国书法联谊会年度总结会和中国书法进万家年度表彰大会,王炳文聘为全国书法联谊会理事,县文联评为全国书法进万家先进单位。王炳文先生对通渭书法文艺事业和书法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王炳文先生的书法人生体现出他天资聪慧、天赋异禀的内秀,同时也是他坚韧不拔、专注不移的奋斗让他获成书道。王炳文先生为人谦和朴实,健谈,热心通渭书法事业,积极参与书法的推广和社会实践活动。当他谈及通渭书法界的事情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这几十年来有关通渭书法的大小活动都是他胸中甲兵十万。王炳文先生不但书法成就非凡,还积极参与县上各种竞赛展览,热心推动通渭书画事业发展,为书法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可以说,就是一部当代通渭书法史,他的书法人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发展,同时也折射出和他同时期通渭书法历史的轨迹,了解王炳文的书法人生就是在了解通渭当代的书法发展史。因为,和他同龄的书法前辈们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不论是所经历的童年时代还是在书法学习过程的苦涩都有共性。王炳文先生和他同时代的书法学人们把通渭书法带出新境界新视野,是通渭书法走向全省、甚至走向全国,为后来的书法学人从他们这一辈书法学人身上汲取经验。不论是他所经历过的时代,还是他对通渭书法教育事业的贡献,甚至对通渭书法学人所产生的影响上来说,有着不凡的贡献,也获得了书法界同仁的认可和好评。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善璋如此评价王炳文先生:“王炳文书法以“二王”为宗,碑帖兼容,熔古铸今,转益多师,诸体兼备,尤擅行草。他的行草书运笔简炼,典雅隽永,笔意流畅,体势俊伟,轻重缓急,浓淡枯润,尽在激情的自由挥洒之中。王炳文矢志不渝地沉浸于传统之中,抱朴守拙,追求一种自然悠远的风格,光阴荏苒,渐入佳境。”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蒙子军对其草书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章草很有新意,既吸取陇上著名书家张邦彦先生的笔墨精髓,又融合汉简书法的笔意,清新明快,富有情趣,不失为佳作。”
著名书法家王创业先生认为其作品“章草今草互补,很有个性,运笔流美,章法得体,具有时代意识”。
他自己在《王炳文书法集》的后记里对自己的书法人生作了这样的总结:“人生总是有选择的,在诸多爱好中,我选择了书法作为恒久的精神领地,她像春天的种子,深深地根植在我心灵深处,她又是我心中的禅,使我虚心、用心、安心、明心,在小我与大我、出世与入世、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形象、传统与现代之间体悟着人生与哲理,体验着欢娱与痛苦,完善着内心与人格,确认着思维与创造,感受着自足和惬意。人生有涯而欲无涯,心安则万事安,心了则百事了。其实做人无甚高远事业,心安即入圣境。”
他是一个有书法情怀的书法家,他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始终践行着“尊重古人,敬重前辈,提携新人”的价值观。书品即人品,王炳文先生儒风侧漏,有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者风范。这就使我想起苏轼《论书》里的一句话:“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王炳文先生朴实憨厚,谦逊平和的君子之风和修为越发让人肃然起敬。
王炳文先生从写大楷到写大字报,再到定西市拔尖人才的通渭书法学人“小四家”之一,都是他书法人生的脚印,是不凡的人生历程。他的书法人生用他自己的话来做总结是最好不过的注解:“书法对于我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是心灵的语言。在艺术的追求中,我只求耕耘,不问收获。我的艺术道路永远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精神之旅。”真可谓岁月无痕书作史,砚田耕久是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