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长风几万里”在北京书画频道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提取唐代诗人李白边塞诗《关山月》中的“长风几万里”作为总标题,为展览定下“诗意如长风,万里亦可通”的艺术基调与愿景。同时,展览将关切的重心,重新回归于“诗”本身;突破常规的展览模式,不做版块切分,而是以唐诗的典型结构——“起、承、转、合”来构造展示内容。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美术学院闵学林、中央美术学院邱志杰等的作品。展览中也辅以《登幽州台歌》作为气质线索,在展厅中架构起“望古今而观天地”般诗性穿梭的叙事逻辑。在视觉叙事与情感表达上,整个展览既是对唐诗的回应,也是一首由艺术作品抒写而成的“诗”。通过回避迂回的造词造境,将唐诗带来的精神气与作品直接面对面发生对话。让作品的观看与解读打破策展叙事的受限,开启更加自由与多元化的观看思考。
据主办方介绍,除过往三届唐诗之路艺术展精选作品外,本次展览展示了一系列带有边塞气息的全新艺术作品。策展组组织了一众艺术家于7月至8月前往敦煌。深入西北边塞,行走在唐代国土的边缘,感受着历史文脉,诗路之音穿越千年对当下的呼唤。团队中以潘汶汛、袁柳军、黄佳茂、雷聆、沈临枫、塔可、毛泽皓、邵若栩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参与了此次北京站展览的专题创作,以各自擅长的艺术创作形式,回应唐诗历史并致敬唐诗精神。
潘汶汛、袁柳军、黄佳茂等艺术家,利用水墨为媒介,将在敦煌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一一绘落,墨色浓淡中流淌的是敦煌沙山上的月光,笔力回转里升腾的是大漠孤艳的骄阳,借毛锥一支,将万千思绪倾于素纸之上,将万里长风吹向展厅之间。
艺术家沈临枫在鸣沙山推开两百米长卷,在落日余晖、风沙割面中书写下班固的《封燕然山铭》:“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尺寸限制,该作品原作未在展厅中展出,呈现其创作记录影像)
除了传统书画创作之外,青年艺术家邵若栩利用AI将诗句生成图像,并对AI生成的图像进行“写生”,通过反复的对话让图像不断发生连锁反应与循环。创作了一系列书画与AI对话的当代艺术作品,将唐诗与科技连结,绘写唐诗的多维形态,展现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
在最后一个展厅中,一件高高悬起,盘旋而落的30米长卷作品尤为抢眼。这件作品全长100米,由中国美术学院刘海勇教授带队的敦煌行走艺术家团队在沙漠中共同创作完成,墨色中依稀可见五色敦煌沙砾附着其上。此次展览展出了其中精选的30米画面,这中有奇峻的三危山、平远的黑戈壁、摇曳在风沙中的树木植被、流淌在世人心中的边塞文明……
本次展览涵盖书法、国画、版画、油画、雕塑、摄影、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载体,展出80余位艺术家共计90余件优秀作品。以传统绘画形式诉说唐代诗路文化魅力,展现艺术的本质与传承。
此次展览在展陈布置上,也以诗语贴片、诗词悬挂等新颖的方式,从视觉层面上引导观众进入到对诗的感受与体悟之中。同时也充分运用装置、影像、数字化线上展厅等新媒体手段,打破作品单一呈现模式,消解展览空间边界,为观众提供唐诗欣赏的多维度视角。
据悉,此次“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长风几万里”北京站展期为11月4日至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