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修心”,乃是书法正道坦途 ——刘晓迎谈现代书法艺术创新
http://www.socang.com   2023-07-05 13:32   来源:网络

  当下,在所谓“古风尽散”的时代,书坛“丑书”横行,“今楷”当道,挑战着人们的审美认知。“射墨”“盲写书法”以及各类行为艺术屡见不鲜,这些难被大众接受的形式是对书法的创新还是对书法的矮化,甚至于它们还能否被称之为书法?

 

  书法创新的边界和底线在哪里?

 

  “书法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书写艺术,可以寄托人的情感,既有文化的积淀,又有艺术的渐进演变,如果离开了传统的滋养而随意的革新创新,最终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在刘晓迎看来,传统才是根基,脱离了传统的书法并不纯粹。

  刘晓迎说,他受到书法的启发颇多:“书法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修养,可以提升人的素质,也可以扩展自己的胸怀,无论是谁,都有所能,有所不能。所以不能因为自己会写几个字就摆架子,要懂得尊重别人。”

  曾师从黄苗子、黄永玉的刘晓迎表示,两位老师对他的影响不仅是在书法上,在为人处世上也让他受益匪浅,“永玉老伯特别谦虚,他说‘我不会写字,我这个字就是跟着混的。’但其实他的字功底非常深厚。所以有人称我为书法家,我是不敢受用的。他们二位,以及我舅舅叶选宁,都不妄自称是书法家,我又怎么能受得起这三个字”。

  刘晓迎一直称自己只是书法爱好者。他说,从接触书法到真正迷恋上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自己主动地练习书法都到80年代了,那个时候我老看舅舅叶选宁写字,由于受到他的熏陶,就无意中拿起笔来,一练就是四十年。”随后,刘晓迎表示,自己作品首先就是做到品味高雅,不入俗流,用实力战胜“炒作”。他希望自己也能为中华传统文化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刘晓迎表示:“书法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载体,其特定的文字艺术表达源远流长,且生生不息。所谓书为心画,就是书法家通过作品对所学知识的一种传达。如王義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都是书者不加修饰的一种情感流露,这就是一种境界。”他认为,任何文化、艺术的美与丑都有评判,都有基准线,那就是传统。以历史的印迹为参照,没有传承,谈何创新,所以创新必须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

 

  坚于“修行” 忠于“修心”

 

  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远眺巍峨高山,便可联想到书风中的浑厚雄健;观览云卷云舒,便可思索书法布局的恣肆飘逸;凝视参天古松铁铸般的树干,便可悟到书体中的遒劲沉雄;欣赏池中游鱼和啁啾小鸟,便可触发书艺之道的怡然自得。由此激发出的艺术活力,在书法创作中将会形成新的意象。

  在多年的书法研习中,刘晓迎不断地体悟着意念与意象的二者合一。他认为,这场“修行”要走出去,要融入自然、社会的环境中,多走出去,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外界给予的力量,获取各类知识,随着大量的信息的涌入,书写的思维会更加活跃,书法创作的发挥空间也将更加广阔。

  一路在学习,一路在感悟。刘晓迎没给自己的书法之路定义某种方向。但在其作品的凝重朴厚中,笔者感受到了这其中流露出的率真的灵动和神韵,并在灵动中彰显精神。“研习书法,要真正地爱上它,迷恋它,才能写好它”,刘晓迎欣慰地说。

  书法研习是一场修行,沉浸其中,就要面对苦乐参半的漫长心路历程。人虽是有灵性和天赋的,但也离不开苦练的修行,而这场修行就是修心的过程,刘晓迎就是在这场修行中不断地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并从书法艺术中找寻着快乐本真的源泉。

  谈及书法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融合,刘晓迎认为,无论当代艺术怎样发展和演变,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永恒不变的基础,扎实的功底是弘扬任何门类艺术的基石,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作品要反映时代的特征,反映时代的精神,慢慢地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变迁,释放出恒久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刘晓迎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