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肩短发,说话不紧不慢,眼镜背后的眼神却很坚定,身材纤瘦,但拿起画笔却很有力量……这是“90后”插画家郝颉宇给人的印象。近日,由她创作打磨的新作《图说中山国》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以68页近200幅钢笔手绘漫画较为全面地讲述了战国时期神秘的千乘之国“中山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手工艺等方面。该书选取110余件中山国的重要出土文物,进行较详细的描绘和介绍。
青年插画家郝颉宇出生于河北石家庄,自幼学习书画,绘画师从费正、何家英先生,书法师从张守中先生。“她的想象力极丰富,画面的组织能力也极强。”费正说。何家英也评价道:“她的画很生动,每条线都富有生命力。”深厚的绘画功底为其日后成为一名专业插画师打下基础。
郝颉宇虽年龄不大,却已经是一名经验十足的插画师。早在2005年,年仅12岁的郝颉宇就应邀为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绘制插图。2012年应邀为河北博物院创作文物题材插画,并应用于河北博物院文创产品。同年,先后为作家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创作插图,并于2013年出版个人作品集——《凝视——郝颉宇作品集》,同时为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创作插图。多年的插画经验让其绘画技巧日趋成熟,尔后深耕于插图领域。
郝颉宇从小对文物就有浓厚的兴趣,这离不开父亲郝建文的影响。郝建文是河北博物院研究馆员,曾跟随古文字工具书编纂专家张守中进行中山国文物的绘制工作,一手中山篆,颇有名气。郝颉宇从小耳濡目染,对文物也有天然的亲近。“小时候对父亲带回来的文物图非常感兴趣,父母也经常带我去博物馆,在博物馆里,策展、布展人员打造的氛围非常吸引我,仿佛打破时空界限,通过文物与过去的人和物对话,隔着时空触摸自己的祖先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郝颉宇说。
出于对故乡的深厚感情,郝颉宇一直都想以中山国为题材“做点儿什么”。2019年,郝颉宇应邀为中山国王陵陈列馆绘制文物主题插图,并与中山国王陵陈列馆合作设计河北省旅发大会礼品。“这些年,我特别关注给孩子们看的文化遗产绘本。我看到颉宇的中山国出土文物插画用细腻的手法与清新的风格表达出对古代文物审美的理解,于是想请她为孩子们创作一本中山国故事绘本。她欣然同意。”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考古学家陈雍说。
由于文物本身深奥难懂,限制了其普及和传播。何以让心底那个故国走近大众?郝颉宇开启了她的探索之旅。最初她的构想是用较少的文字概括中山国的历史,配以装饰画风格的插图,但尝试过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如何让略显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近现代生活?受阿尔贝托·安杰拉的《古罗马一日游》的启发,她决定以古今连通的视角讲述中山国的历史,设计一个现代人与古人互动的故事,并且用漫画的形式来表现。
在父亲的帮助下,通过阅读有关中山国的书籍和文献,配合网上的资料和纪录片,向考古、文博前辈请教,郝颉宇开始学习中山国的历史。整理好素材后便开始编写故事梗概、设计人物形象,接着细化内容、设计分镜、调整故事顺序等等,最终开始动笔绘制。一屋一灯一人,当天任务没完成晚上继续加班,这是郝颉宇的工作常态。“有时候遇到比较复杂的画面,一口气画完后我会头晕眼花。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之前没想到的问题,甚至吃饭、洗澡时我都在考虑解决方法。反反复复地修改打磨,对脑力和体力都是很大的考验,同时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郝颉宇说。
68页近200幅漫画全部是郝颉宇用钢笔在A4卡纸上一笔笔手绘完成,尽管整个故事不长、内容不多,但每个细节都兼顾却是非常庞大的工程。在画分镜的过程中,从构图到黑白关系她都进行了精心的布置,让画面呈现出一种疏密有致的韵律。因为书的双页特性,所以既要协调单页上的构图,也要考虑整体的视觉效果。为了避免看起来单调,作者还适当地加入了部分有冲击力的构图和华丽的图案,也使插画有了一些明显的自己的风格。在郝颉宇精细而生动的表达中,原本就超越现实、充满想象的战国铜兽,更为内现灵性。
在郝颉宇看来,美术是全人类共通的表达形式,有时候不需要语言,美术作品的力量就能够让人心灵相通,对于推广传统文化来说也是很好的表现手段。“于我个人而言,中山国文化是独特的、优秀的文化,但是目前传播的还不够,利用我自己掌握的绘画技术将其普及与传播,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使命。”郝颉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