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树纹玉琮 三星堆遗址
6月13日,“考古中国”重要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通报,截至2022年5月,6座祭祀坑出土近13000件编号文物,其中包括大量玉器。据报道,3号坑和4号坑发现的玉琮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深刻影响有关。6月14日,新华社客户端《三星堆上新: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再添新证》报道,此次公布的重要文物主要集中在7、8号祭祀坑。7号祭祀坑的特点是玉器多,包括成捆长条状玉凿、三孔玉璧形器、玉斧、玉瑗等。笔者仔细观察新华社记者王曦6月1日拍摄的三星堆遗址7号祭祀坑玉器照片,推测其中有玉器用料来自甘肃马衔山。
齐家文化繁荣发展,与甘肃透闪石玉料资源丰富有关。1924年安特生发现齐家坪遗址。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就对齐家文化遗址进行调查、发掘与研究,曾发掘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张家嘴、姬家川遗址,天水师赵村与西山坪遗址、武山傅家门遗址,青海乐都柳湾墓地、民和喇家遗址和甘南临潭磨沟遗址。根据朱乃诚《齐家文化玉器所反映的中原与陇西两地玉文化的交流及其历史背景的初步探索》统计,迄今发现齐家文化玉器数量在3000件以上,经文物部门调查、发掘及征集的玉器大约有千余件,器型种类大约有20多种,还有为数不详的玉器在民间收藏或流失海外。
考古发掘和矿石开采活动表明,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存在着丰富玉矿,甘肃武山、积石山、马衔山、祁连山、马鬃山、三危山旱峡等地都有玉矿发现。
天水市武山县城西、渭河以北的盘龙山蕴藏大量黑绿色蛇纹岩矿。根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叶舒宪《大地湾出土玉器初识——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秦安站简报》以及张正翠《大地湾遗址出土玉器的初步研究》,武山鸳鸯玉最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发利用。大地湾二期(距今6500—5900年)文化出土蛇纹石玉料,第四期文化也出土一块透闪石玉料。这表明距今5500年至4900年间,甘肃葫芦河流域先民已经采用透闪石玉料资源。
马衔山处于齐家文化中心区,玉材坚硬、致密、油脂性强,颜色丰富,为齐家文化玉器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分布甘肃省临洮县峡口镇玉石山。当地老百姓在玉石山上发现有石器、骨器,偶尔发现古玉,还发现古人加工玉器的小作坊及边角料。
祁连山玉主要发现于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和海藏寺遗址。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玉器有玉石璧、玉璜、玉钺、玉锛,玉琮芯、玉璧芯,其中玉石璧多达264件。1983年至1985年在武威海藏公园湖底及海藏寺东侧海藏河岸发现一批齐家文化玉器、玉料、石器、骨器、铜器,玉色有白玉、青玉、碧玉。其中有玉璧37件,石璧47件,最大1件玉璧直径为15厘米、孔径7.5厘米、厚0.5厘米,还有大量玉石器半成品、毛坯、原材料,该遗址因此被认为是一处齐家文化玉石器加工作坊址。
200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甘肃马鬃山发现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2011年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开展多年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同时在马鬃山及其周边地区开展调查工作,2014年又发现了马鬃山寒窑子草场玉矿,2015年新发现敦煌旱峡玉矿。2020年5月5日,甘肃省敦煌旱峡玉矿遗址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根据从甘肃、青海等地区齐家文化及其他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等相关资料推测,至少在距今约4000年前就有了“玉石之路”雏形。史前玉路主要靠水路,黄河及其支流是西玉东输主渠道,在晋陕大峡谷两岸留下的石峁、陶寺、清凉寺等文化遗址中都曾出土过大量玉礼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走“丝绸之路”正是在古代“玉石之路”基础上拓展出来的。这条路不但使华夏文明发展壮大起来,并且承担了文化输入和输出的重要使命;三星堆考古出土相关玉器、青铜器证明,有一条“玉石之路”从甘青地区通往四川盆地,它输送的不但有玉文化,还有青铜文化。
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学者着手研究齐家文化。闻广通过对海内外玉器综合比较研究后指出齐家玉器是继红山、良渚玉器之后中国大陆史前第三个玉文化高峰;邓淑苹发表长篇论文《万邦玉帛——夏王朝的文化底蕴》,以齐家玉器为中心探讨夏王朝文化底蕴;杨伯达指出山东龙山、陕西龙山以及甘肃齐家三支玉文化先后在中国的东部、北部及西部分别进入了自己的高峰期,遥相辉映,像三把火炬似的照亮通向文明时代的殿堂;叶舒宪的《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深入研究中国上古神话和华夏早期宗教信仰,解析了中国早期宗教信仰与玉石崇拜紧密结合的发展脉络,为理解中国与西域关系,中华文明与中亚、南亚、欧洲、非洲文明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作者系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