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逸清润——史经坤山水画作品鉴赏
http://www.socang.com   2022-04-28 17:43   来源:中国收藏网

 

【艺术简历】

 

        史经坤,男,1976年生,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结业于北京石齐画院。主攻山水画,数幅作品发表于《美术报》、《美术教育研究》、《收藏》、《农村青年》等专业期刊,《史经坤山水写生集》2020年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现为北京石齐画院画家、江苏美术家协会会员、徐州市青美协创会副主席、丰县政协委员、丰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勤奋与悟性

——淡逸清润说经坤

 

        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评王献之的书法时曰:“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形,草又处于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化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这句话说得的是书法,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乡有知音,将此论移评史经坤的山水画,甚为恰当得宜。观史经坤的作品,可以真实的感受到他创作时的情驰神纵,超逸悠游的情感流露。他笔简色润,落在幅山皆成“文章”,呈现出“解衣磅礴”的痛快,达到了通权达变的火候。只要面对自然,便能“临事制宜,从意适便”,信手拈来,皆得理法,与节脉中荡起形象的生机。

 

 

        一、悟道与机缘史经坤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将自然山水,画的生机顿出,意气勃勃,如同大自然造物一般,“自然”的完全没有法度的痕迹。这完全要归功于他与生俱来的佛性,将佛性禅机渗透在笔墨形象之中,自然物象在他的眼中是圆融无碍,相通相融的。经坤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自幼喜爱绘画并受到文学诗词等传统文化的熏陶。1995年拜著名画家晏本立先生为师,接受专业美术训练,后又随著名博士画家沈克先生主攻山水画、随中国著名画家石齐先生研习新中国画。

 

 

        我和经坤是同窗,他常跟我说:“人生就是悟道,我要做庄子那样的艺术人生”。悟道之际,个体生命与外物之间的联系是直接而感性的,它如同闪电一样,稍纵即逝而光芒四射,在这种稍纵即逝的光芒之下可以触及到宇宙万物的神秘本质,其中的奥妙是用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不能获得的。经坤在艺术创作之时就是“悟道”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他持续的保持了这种“悟道”的状态,灵感接踵而至,如泉喷涌,思思相连。其作品中的那些流畅的线条,酣畅的笔墨,生动的造型,幽雅的色彩,以及作品中透露出来的空灵澄澈的空间,就是这种持续“悟道”状态的附体。这些因素都不受理性和逻辑的束缚而任凭感觉的留发,笔随意走,节脉相连,整幅作品气脉贯通,一气呵成,直抒胸臆,兼得“气”和“韵”的壮美和柔美。

 

 

        读经坤的山水画,你必需涤除玄览,把感觉的眼变为心灵的眼,只有这样才能懂他的作品,才能悟出其作品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味”。“悟道”离不开“机”的触动和引发,常常是受到某一机缘的启拨而顿然晓悟,悟到刹那间的豁然开朗。在经坤眼里,“机缘”就是自然景物与胸中意象。他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是理性选择来的,也不是传统中那些经典的格式,他甚至放弃了自己经验中的“先验图式”,谋求一种即兴状态下与自然物真如本性相连的的因缘,只要能触及到眼前的自然生命,他的生花妙笔就会生发出自然意态,所以他作品的艺术形象特别感人、特别让人留恋。

 

 

        二、博学与精识凡一艺之成,莫不神于好,而精于勤和博。他先后考入淮阴师范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期间除了大量阅读绘画书籍外,其它,如经史诸子,释老歧黄也无不涉猎,朝读至暮,暮读达旦。学以致用,数年充实的大学生活和工作后持续勤奋,让经坤读书和画画如同蛟龙入海,名鹤翱翔,直冲云霄。经坤于写意山水用力最著,辛勤的耕耘着,也默默的收获着。搞艺术的人,神于好者,很多,精于勤者亦不在少数,苦功夫人人能下,但成功者寥寥无几,“行一百者半九十”,“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哪怕差一点点,都成功不了。

 

 

        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悟性”,知道“悟性”重要的人亦很多,但知道“重要”并等于“有”,它和“神于好”一样,是天性使然,但它又和出于天性的“神于好”不同,既要天赋中有悟性又要对知识广积博累,二者融合方能成为艺术大家。经坤天赋中有悟性,并且一直保持着这种悟性,再加上他的博学与精识,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奥理敏造,意玄敏化。儒家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还要为之,这要坚强的毅力和决心。普通人早就放弃了,经坤有些儒家的精神,由于有悟性和广博的知识积累,他知道自己“可”,所以他信心十足。孟子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经坤的气正足,还在鼓,所以他永远不会“衰”,更不会“竭”,不衰不竭,就会永葆艺术的生命力,其“艺”气风发,这也正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

 

 

        史经坤读书、创作,一手深向传统,一手伸向现代,一手伸向造化。他对中国画的一些大家如李成、范宽、、石涛、黄宾虹等等,如数家珍,烂熟于胸。另外他又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各种展览,不放过任何向同行学习交流的机会。工作之余他又涉黄河,过长江,北踏松花江,南至漓江,探秦坑唐墓,涉巴蜀古道,藏疆边陲,游长安周遭,到全国各地考察艺术,正如明末大画家兼大理论家董其昌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坤这样做可谓用心可谓良苦。正是因为他深厚的学殖,所以经坤的绘画看上去满幅轻松,神气淋漓,纵横潇洒。

 

 

        三、求变与创新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博大精深,悠久灿烂,既是我们学习借鉴的丰富资源,有时又是历史的包袱,传统越悠久,包袱越重。对于这一点,经坤是有理性而充分的认识的。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他不止一次的对人说:“我的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哲学,是用来阐释中国山水画艺术博大宏深思想内涵的全新美学观念”。经坤最大的特点在于,他师而能变,学而能化,变出时代特色,化出自家风格,让人无奈又羡慕。他常说:“学习过程中,我是左顾右盼的,但创作过程中,我是身心俱融的,坚持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作品看似是传统的但本质上更是时代的”。

 

 

        他边想边做。由于经坤的学识、气质、涵养,高雅脱俗,传统文人画对他的绘画影响很大,学石涛绘画苍劲清雅一路较多,但是他化苍劲为潇洒,变苍劲为柔和,多用浓淡而富有变化的线条勾写,墨气淋漓,层次丰富,设色清雅,山润水秀,笔和墨偏与柔性,浑然一体。表现出氤氲气象,可以看出他的心平气和和斋心养静,显示了经坤的蒙养之功。史经坤从传统绘画创作中走出来,领略时代绘画艺术的精奥,探索绘画新形式、寻找新的艺术语言,用笔简淡放纵,用色清润雅丽。著名学者,美术史家陈传席教授说:“感、觉、悟,凡欲成大艺术家者,必经此三个境界。开始是“感”,感是感受外物的影响,师造化,师传统(师前闲),由感而悟,悟即悟性,随性而发,乃至不知然而然。史经坤已经完全经过了这三重境界的洗礼,他的艺术成就是最有力的诠释。

(作者:解荣昌,美术学硕士,评论家)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史经坤,山水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