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 书法
在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的生命档案与从艺时空中,苏州有着编年史的意义。从光绪六年庚辰(1880)的新春,37岁的吴昌硕踏着爆竹的碎红来到苏州,至1912的人间四月天,69岁的吴昌硕告别寒山寺的钟声乘船赴上海,吴昌硕结缘苏州整整32年。
前不久,为了探访吴昌硕在苏州的生活从艺之地,我在苏州文史专家冯雷的陪同下,沿着吴昌硕的生活印迹,探访了这座颇有雅量、充满友善、富有温情、崇尚平等的古城。
当年的吴昌硕作为“一耕夫来自田间”的乡村贫寒文士,来到苏州谋生打工作“苏漂”,苏州城中那些高官大吏、名士宿儒如俞樾、吴云、潘祖荫、吴大徴、顾文彬、朱祖谋等对他关照、提携。姑苏城中的画斋书楼、名园高堂如曲园、听枫园、怡园、过云楼、愙斋、滂喜斋、两罍轩等都对他敞开了大门,使他如沐春风,呵护了一颗艺术的种子。这是一座千年文化古城的城市精神,也是令人缅怀的一个文心雕龙的时代。
【曲园】吴昌硕的精神家园
探访吴昌硕在苏州生活从艺之地的第一站是曲园。如果说大隐隐于市的话,那么位于人民路马医科43号的曲园就隐于闹市的小巷深处。粉墙黛瓦的正宅门上嵌有俞樾自书的石匾“曲园”。因其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而命之。进门即是轿厅,正中挂着一幅俞樾的油画肖像,老人手持拐杖,面容清癯,目光睿智,一派学人风范。上面的横匾系李鸿章所书:“德清余太师著书之庐”。民谚云:“李鸿章只知做官,俞曲园只知著书。”吴昌硕是有幸的,清末一代学术巨子俞樾是他的第一位正式拜师入学的老师。早在同治八年(1869)年,24岁的吴昌硕带着一口浓重的鄣吴乡音负笈杭州西子湖畔,就学于孤山脚下俞樾办的诂经精舍,主攻文字学、辞章学与书法。从此,恩师的风骨、学识影响了他的一生。
曲园狭小简朴,但却清逸雅致,内蕴着高迈之气。这是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6)年在友人的资助下,购地而建。这是俞樾当年艺友雅集、文朋诗会及讲学授课之地。“春在堂”为曾国藩手笔,下是吴大徴篆书的“春在堂记故事”,花格窗外竹叶婆娑似风语耳畔,尤闻俞樾对弟子吴昌硕的循循善诱。当年吴昌硕在相近的听枫园任家庭教师,在午后或晚上,他时常过来看望先生,请学问艺。
步入沿墙狭窄的长廊,粉墙上陈列着俞樾书法的碑刻,其中有著名的枫桥夜泊诗。出长廊便是别有洞天的袖珍园林,山石高耸奇崛,斗方小池名曰:曲水池。清净如镜,锦鲤嬉戏,小池上方即是筑在山石上的“廻峰阁”半边亭,俞樾当年很喜欢在这里和吴昌硕一起夏闻蛙鼓秋听蝉,春赏牡丹冬观雪。一代文宗培养了一代画宗,曲园,成了吴昌硕的精神家园。
【听枫园】设帐授课遇恩公
从曲园出来后拐个弯即进入金太史巷旁的庆元坊12号,这就是当年苏州知府吴云的听枫园。青黛石门框上,亦有刻匾“听枫园”,旁边挂着一块“苏州国画院”的牌子,这里并不对外开放,好在冯雷兄与画院相熟。
在倚霜亭内,苏州国画院的二位副院长刘懋善、孙宽正在观看画册,我们面对松风蕉影、听着琴声鸟鸣,共同缅怀了江南吴门画派与海派书画的源远流长。听枫园现恢复的仅是书斋庭园一隅,但也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听枫园馆东侧为吴云的书斋“平斋”,其前有清池一泓,水草丰茂,鱼跃清波,叠石弯道而上,即是吴昌硕当年做家庭教师时寄居的墨香阁。阁的下层隐伏于池水山石间,草木古藤相拥。阁顶与假山巅相衔,凌霄花层层相迭,好一个清雅出尘之地。如果说俞樾是吴昌硕的恩师,那么吴云就是吴昌硕的恩公。吴昌硕初来时借居在城中的小旅馆内以鬻字刻印谋生,境遇落魄,生计困难。吴云悉知后马上向这位小同乡伸出了援助之手,礼聘他到其听枫园设帐授课。不仅使吴昌硕入住雅居,拥有了体面的职业,更重要的是吴云所收藏的金石碑帖、书画古印,全部向他畅开,让他在两罍轩观摩研习,从而使吴昌硕真正第一次零距离地接触了这些一流的藏品,奠定了他高蹈的艺术取向和独到的经典意识。为此,吴昌硕在功成名就的晚年,曾对吴云的后人动情地讲:“没有平斋,就没有我吴昌硕。”如今站在墨香阁前,依石临风,似乎能闻到隐隐的墨香,眷恋着无限思量。
由于听枫园园主吴云的身份地位及收藏规格,两罍轩中时常高朋相聚,藏友共鉴,吴昌硕在这里也先后与庙堂高官、收藏巨擘、艺界宗师潘祖荫、吴大徴相识,尽管他们地位悬殊,但潘祖荫的滂喜斋、吴大徴的愙斋均请吴昌硕前去观瞻鉴赏,由此奠定了吴昌硕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资源与人脉关系。如今两罍轩已不复钟鼎彝器、碑刻拓片、古玺汉印的斋设,但那古朴的花格窗,依然留存着金石雅韵与翰墨思恋。
【怡园】“七子”美好相逢
与听枫园相邻的怡园,位于人民路1265号。进入并不张扬的园形洞门,呈现在眼前的景色如画山绣水般瑰丽多姿,于精致旖旎中见典雅书卷之气。几乎是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秀亭华堂,名轩雅阁。嘉树名卉,风情万千。遥想当年吴昌硕置身其间,和文朋艺友们赏景吟诗、鉴品书画,是何等的心旷神怡。如此雅致优美的人文环境,如此友善温馨的从艺氛围,这对命运浮沉、处世谦卑的吴昌硕来讲,是镌刻在心上笔尖的美好相逢。
过万竿戛玉、洒然清风的玉延亭,即入怡园著名的坡仙琴馆,馆匾系吴云题书。当年此室藏有苏东坡珍贵的“玉涧流泉琴”及画像。另一室为“石听琴室”,室匾为翁方钢所题。室外有一湖石如伛偻老人似躬身听琴。怡园琴会名盛江南,吴昌硕曾在《怡园琴会记》画上作长题以记其盛。如今虽无琴会,但那风过湖石、玉涧流泉之声,依然如琴音袅袅,丝竹声声。
踏着满径的树荫,伴着幽然的松籁。怡园最后一个景点是全园正厅锄月轩,这是一座颇有新意的鸳鸯厅式。北厅为藕香榭,室内古风氤氲,一色黄杨木、楠木树根桌椅。南厅为锄月轩,旧时植有梅花百株,冬天可赏梅观雪,冷香飞上诗句。轩中“梅花厅事”匾上刻有俞樾撰的“怡园记”。从荷满池到香雪海,这里是当年名震士林艺苑的“怡园七子”顾若波、金心兰、胡三桥、倪墨耕、吴秋农、顾文彬、吴昌硕的诗文书画雅集之地。
【过云楼】前世今生的邂逅
被誉为江南第一家藏书楼的“过云楼”,就在怡园不远处的铁瓶巷。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过云楼,取苏东坡名言:“书画于人,不过是烟云过眼而已。”
过云楼的大门依然朴素,但却厚重持穆,硬山重檐,古意盎然。鹅卵石铺的庭院中,有一口“延龄泉”的老井,至今水质清澈,天光云影,汲水源头。两边古木青翠,修竹摇曳,山石屹立。一座二层红楼安然雄峙,朱门雕栏,花格窗棂,门楣上高悬“过云楼”刻匾,这可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网红”之匾,如今举目仰视,令人肃然起敬。步入室内,是过云楼历代主要藏书世系图,顾氏几代人150余年,以深切的家国情怀与文化担当,殚精竭虑、筚路蓝缕,以一家族之力,收集宋元古椠,明清佳刻,使过云楼成为一座民族文化艺术之宝库,经典采择,笔墨传世。
登楼而上,屋檐下挂着“过云楼”匾的真迹,系清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所书。楼中陈列着过云楼曾收藏的一些古籍善本、顾文彬编著的《过云楼书画记》及吴昌硕题字的《七友图》等,那笔画相连处,就为这前世今生的相逢。那水墨渲染中,就为这相知相遇的红尘。吴昌硕与顾家三代之谊,尤其与顾麟士更是知己,顾时常邀请吴在楼内小住几天,临画读书。
吴昌硕当年在苏州的家居之地,大都已在岁月变迁中仅留遗址而已。历史的百年沧桑、世纪风云,一代大师与千年古城的传奇,演绎了锦绣吴门的华彩乐章,成就了烟雨江南的绚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