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 书法
“百川入海——二十世纪海上代表性书家作品大展”是上海跨新年的书法展。海派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曾起到巨大的作用。此次展览是一次对海派书法的历史回眸和经典巡礼。
谱系构成
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海派书法的百年辉煌、流派谱系与风格构成,从吴昌硕、沈曾植、李瑞清、曾熙、康有为、赵叔孺、李叔同、沈尹默到吴湖帆、刘海粟、张大千、王蘧常、沙孟海、潘伯鹰、马公愚、白蕉、陆俨少、谢稚柳、程十发等,计99位海派书法大家和文坛名家的佳作共228件。
纪念意义
本次展览的一个重大的贡献与突出的亮点,就是对海派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作用与地位,作了现象级的史述确认。
海派书法崛起于清末民初,以其勃发的审美创造力和强大的艺术包容性,表现了一种开放的笔墨意识、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活跃的流派群体。特别是随着吴昌硕1912年定居上海后,由此在日后形成了一个由吴昌硕、沈曾植、李瑞清、陈三立、曾熙、康有为、郑孝胥等组成的名家书法群体,这标志着海派书法成为古代书法的终结,近代书法的开端,具有里程碑意义。
历史地看,海派书法艺术风格的最终确立和艺术流派的最大影响,是和吴昌硕的领袖作用、艺术能量、笔墨效应、人格魅力分不开的,他的“金石精神”演绎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从而支撑起海派书法正大气象的风骨。尤其今年是吴昌硕定居上海110周年,本次展览的举办,无疑是颇有历史纪念意义与人文回顾情怀的。
兼收并蓄
从文化社会学意义上来讲,书法创作活动的形式与内涵、笔墨与传承、流派与风格,是积淀在整个审美系统内,活跃在整个艺术践行的过程中。而海派书法正是具有这种融合、变通、更新、包容的时代秉性、艺术张力和笔墨魅力,从而铸造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华彩乐章。
本次大展对海派书法的笔墨路径、取法源流、风格打造及流派演变作了相当清晰的展示和观照。如第一代海派书法家吴昌硕、沈曾植、李瑞清、康有为等是推重碑学、倾情金石、道法结合,奠定了海派书法的笔墨底气与形质构成。第二代书法家沈尹默、吴湖帆、白蕉、潘伯鹰、马公愚等,则以帖学为宗,兼取碑意、力追晋唐,形成了江南书法特有的经典风度与书卷气息。而其后的王蘧常、沙孟海、陆俨少、谢稚柳、程十发、胡问遂、赵冷月等则多头取法,碑帖兼容、书风精湛,出现了笔墨恣肆郁勃、线条遒劲奇谲、线条畅朗俊美的新气象。可谓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薪火相传
海派书法之所以能在二十世纪出现大师辈出、精英荟萃、经典传世、名篇流芳的局面,是和人才的培养、师承的精到、传授的先进等原因分不开的,由此形成了一个薪火相传、少长咸集的优秀梯队。
本次大展,相当难得地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海派书法师承传法的流程图,如吴昌硕传授了潘天寿、沙孟海、王个簃、钱瘦铁等,李瑞清、曾熙传授了张大千、于右任、王蘧常等,康有为传授了徐悲鸿、刘海粟等,赵叔孺传授了陈巨来、叶潞渊等,沈尹默传授了胡问遂等,从而支撑起百年大师之门,充分彰显了一种文化自信、笔墨理想与审美峰值。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海派书法的名家大师在笔墨挥洒之间,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与著述耕耘,如康有为写了碑学经典《广艺舟双楫》,沈尹默写有帖学经典《二王法书管窥》等,这也是本次大展所彰显艺术的底蕴和学术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