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邹东升,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原画风水墨空间画家,信阳市美协副主席。
《十二钗》60×180cm
自画品说
邹东升
我画工笔画,真正开始是大学二年级,喜欢画画则要从六、七岁算起。因为当时的“画书”(小人书)很多,其中的精彩故事引人入胜,生动鲜活的传奇人物和英雄形象,常令我有描摹的冲动,力求完美和肖似,那时候,它们就是我的老师。后来才知道那些小人书的作者,如今都是一些国画大家,那些画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最主要的力作。现在大家很难见到了,我非常幸运。之后的小学、初中、高中,在我课本的空白处,都是他们的印象。大学一年级,为赶“时髦”,自学临习了一段时间的油画,等到二年级分专业,才突然意识到中国画才是我的最爱,国画班那一年报的人较多,需要考试,大概是我小时候临画小人书的缘故,线条较好,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画班,教我们的老师大都画工笔,工笔画就是从那时起引起我很大兴趣的。
《红色起点》190×200cm
我的第一幅工笔写生作业,受到了丁中一先生的表扬,信心大增,除了正常上课,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用来画速写和试着进行一些创作,大多是古典题材,人物形象夸张、变形,主要是模仿老师们的一些风格,这似乎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潮流。《自相矛盾》就是我第一幅“作品”,画很小,绢本,破绽圆构图,为了它,我花了三个月时间,看名画,读构图书籍,大量的构图构思。有艰辛,亦有收获,此画获全系美术作品展览创作三等奖,此时,其他同学都还在习作阶段。可能是找到了一些“创作”的方法,紧接着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画了宋词《雨霖铃》,三联形式构图、绢本,用绢画,主要是感觉这种材料更容易表现古代题材,此画获得全校基金会一等奖,当时获奖的还有我的两位老师。可以说这些小小的成绩极大的鼓舞了我,并开启了我之后不懈画画的动力,使我愿意在工笔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其实,真正的动力是工笔画中典雅而悠静的气质。现在一边教学,一边画画的生活,我非常喜欢,也很幸福。
《写生.写生》114×183cm
我喜爱工笔画,尤其爱画人物画,一则人物能更好地反映生活,二则人物画能弥补我性格的不足。当我全身心投入绘画,很容易进入一种境界,似乎与人对话,在讲述或倾听一段故事,述写一种情结,浪漫与现实常常交织一起,使我能尽情地在想象的空间中游弋。我常追求一种超现实的感受,不喜欢过分忠实对象,总想打破其中的客观性,而以某种或许合理的东西把人、物、景相连。我想象着优美而舒展、空旷而悠远、平静而寂寥,喜欢旁观与倾听、观赏与记录,总之,使人心绪平静且能有暇思考的我都喜欢——轻松、明亮的,世俗而不世故、轻巧而不轻浮、深沉但不压抑。
《融.乐》120×168cm
工笔画从它形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是时间跨度最长,形成最久的画种。《人物御龙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已经具有了工笔画的基本特征,线条简洁明了,到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更见色彩雅淡高古。古代工笔人物画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传达出超乎想象的形象、意味,其中的表现反应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精神面貌,是对不同时代的精神概括,这种概括会把你带入历史,一朝翻开画卷,立时梦回千年,这应该是绘画的魅力吧。我想画的作用,应该将作者的体验传达给观众,这一点,工笔画似乎更容易做到一些,也因为如此,人们认为工笔画好懂,因为它清晰、“真实”,但其中的意味也因此容易被观众忽略。作品的价值是去平静人们的思绪,我努力去实践这种静气。
《叶落无声》160×210cm
工笔画的形式本身——其特有的语言体系,以及众多特技的运用,是形成工笔画标新立异的面貌。其实,绘画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形式美、表达美、语言美。有时单单欣赏色彩的渲染、线的勾勒、细节的刻画、过渡的韵味、肌理的神奇等,足以完整了,这可能也是工笔画的特质之一吧。就象毕加索和一个看不懂他画的观众的对话一样——毕加索问:你听过鸟叫吗?观众说:听过。毕加索问:好听吗?观众道:好听。毕加索问:你懂吗?观众摇头。
《青春作伴》154×210cm
近段时间,我一直对表现方法和刻画发生浓厚的兴趣,总想使画面深入一些、耐看一些。 “尽精微”方能“致广大”。理想的表达方式,加之精到的表现形式,都是寻求不同人的感受和解读。远观其势、近视其质,应该是不同目的的欣赏方式吧。
《秋韵》120×180cm
《妆—多梦年华》120×190cm
《彤儿》136×68cm
《蜻蜓低飞》90×180cm
《息》68×136cm
《靓秋》180×97cm
《朝阳辉映大别山》120×190cm
《东坡品茗》68×136cm
《赤壁泛舟》68×13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