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研院国画院写生创作:展现“寄情于民”之情怀
http://www.socang.com   2021-12-28 15:06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当下美术界,“写生”一定是常说常新的热词之一。艺术家的写生方法不一而足,面对自然景观,既有真实世界带来的客观印象,并从中发现形式美感,是为道法自然;也有以艺术家的内在情结重新审视现实,将所观对象作为精神参照之物,以心观物,借景抒情,表达一种陌生化的“真实”,是为妙造自然。不同的感知,眼中的景致、印象亦各不相同。取舍过程是艺术家从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中捕捉瞬间的灵思,以绘画的直觉率真表现,鲜活生动,化境为妙;亦可是行万里路,游历天下,抒写“风景自画像”。12月23日至2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主办的“寄情于民”——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写生创作捐赠展就展现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国画家们对于写生不同面向的理解与探索成果。

  近年来,艺研院国画院先后组织全院画家前往革命老区延安、唐县、临朐沂蒙山、新乡太行山,改革前沿城市无锡、青岛,老工业基地长春、哈尔滨、牡丹江等地写生采风,艺术家们走村庄、访厂矿、办讲座、画劳模,体现出胸怀国家、寄情人民、为时代讴歌的担当意识与人文情怀。大家饱览壮美山河,探寻文化渊源,感受时代脉搏,记录社会变革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迁,表现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呈现的本次展览汇集了近年来艺研院国画院艺术家历经每年数次写生之后的作品153幅,涵盖人物、山水、花鸟和风景等多个题材,融聚工笔、重彩、没骨、写意和抽象等多种技法,有现场写生的即兴成果,亦有写生之后深思熟虑的再创作,能够体现出社会风物与风土人情,更体现出艺术家们不同的艺术创作趋向和对绘画语言的淬炼,是艺研院国画院画家自2014年以来赴基层体验生活的艺术结晶。展览结束后,田黎明和许俊,牛克诚、周石峰、任清和曾三凯,刘万鸣和刘彦水,赵建成、崔进和刘少宁分别合作的《新绿》《千岩霞映》《棲禽图》《我见青山多妩媚》4幅丈二尺幅中国画作品,以及国画院画家创作的30幅作品,将赠送给中国艺术研究院。

  当今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全球化互联网时代,人们无时无刻不被瞬间即逝的巨大信息景观所围困,焦虑困惑遮蔽了我们对生命本体的感知力和思考力。我们尤为需要以独立和省思的姿态回归本真、观照现实,以此来塑造时代的精神图像。谈及展览主题,艺研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介绍,将真情实感倾注到表现人民、讴歌人民,就是“寄情于民”的艺术创作追求。

  在“寄情于民”的艺术理念指引下,国画院艺术家以敏锐的精神视角感受时代印记,以新的视觉经验创作了众多笔墨生动、风格各异的精品力作。“写生不仅仅是艺术家对自然景观的表层摹写或对风土人情的简单再现,更重要的是记录下时代的发展轨迹和心路历程,是内心与生活的邂逅融合后对传统经验的延伸与再造,艺术家在这过程中的深层体验随着笔端流溢于画面,以真诚感知万物,以朴素呈现大美,写生恰是带给我们更多的眼中世界之外的精神慰藉。”艺研院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崔进说。

  艺研院国画院名誉院长田黎明表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我们身处大时代,在大时代生活中就需要认真经历和感受:“我们就在其中。 ”而观览了展览作品后,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更认为:“在写生中倾注了感情,就成为了创作。”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研院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