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玩”的博物馆以“过去”照亮“未来”
http://www.socang.com   2021-11-24 15:51   来源:中国艺术报

  如今,“到博物馆去”正成为一种新风尚。近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博物馆蓝皮书:中国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近年来,博物馆展览及参观观众数量均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博物馆资源利用率提升,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在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约2.86万场,同比增长10.12%,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同比增长17.53%。尽管受疫情影响,这些数据也受到冲击,但博物馆发展总的趋势有质有量,显然是可喜可待的。

  与之相应,我国博物馆也在经历着长足的发展。据悉,“十三五”时期,博物馆备案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可以说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诞生,总量已经跃居全球前5位,高品质的博物馆数量实现快速增长。

  在博物馆数量及其参观人次同创新高的今天,除了免费向公众开放之外,各地博物馆究竟还该拿出怎样的实招,才能进一步展现其魅力,更好地吸引参观者?现实状况令人欣喜。

  为顺应时代发展,一些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多种方式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在其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博物馆和文物不再是高高在上,被动等待被观看,而是选择主动出击,引导人们跟着自己一起“玩”,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首都博物馆的“万年永宝”展览,观众可以通过AR技术看到文物的动态展示及复原过程。

  伴随新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馆藏文物由静态展示探索尝试走向动态呈现,让文物“活”起来,陪着参观者更好地“玩”起来。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清明上河图》4D球幕影像在国家博物馆上演,到“万年永宝”展厅里能从壁画里“出来”跳胡旋舞的小人儿;从敦煌博物馆应用河图技术,游客可以在手机上体验虚拟数字内容与莫高窟实景的融合,到今年河南春晚的火爆节目《唐宫夜宴》,以可爱的形象高度还原隋代乐舞俑造型,并且在舞蹈中加入故事元素……凡此种种,使文物摆脱出土时“尘满面,鬓如霜”状态,取而代之的是披上了有吸引力的外衣,愈益生动活泼起来,愈益令人透过岁月感受到它的美。

  博物馆积极利用新技术装扮文物,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与历史文化实现零距离接触,不只是为丰富人们的日常文化娱乐生活提供便利,更重要的在于,潜移默化中可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借此传承历史,启迪未来。毕竟,“知来处”才能“明去处”,博物馆承担着保存传统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它是人们审视传统、反省今天和启迪未来的一个重要平台。既然,花费不菲建设了这么多高水准的博物馆,既然,许多人游历当中喜欢到博物馆“打卡”,那么,博物馆就应顺势而为,不断进行创新性尝试,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文化职责。

  有句话说得好,“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把这艘诺亚方舟打造得更现代、更牢靠,尚需文博界再接再厉,继续求得新的突破,打造出更多亮点,以此促使“过去”更好地照亮人类的“未来”。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博物馆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