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需要理解与换位
http://www.socang.com   2021-11-09 15: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进玉

  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但审美的层次与水平却有高有低、参差不齐。不应否认,审美是一种需要培育的能力,尤其是艺术审美,有时候需要我们主动对所要了解的艺术门类、形式、语言等进行必要的学习、参悟,甚至反复体验、实践之后才能获得。在不熟悉的情况之下,对一些艺术现象及其作品的评判很可能会出现偏差和误读。比如对于现当代艺术,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有一个深入了解乃至研究的过程,因为这些作品通常会对我们此前一些僵化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思维和业已形成的审美习惯、审美定势提出“挑战”。

  因此,在艺术审美和具体的艺术创作问题上,从创作者的角度说,要凸显出鲜明的价值导向,同时考虑到审美接受的问题;从观赏者的角度说,对于具体的艺术创作,也需要有更全面的了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允许新事物、新理念、新创作等的出现,不应抓一个辫子,不及其余,动辄不依不饶,甚至上纲上线,唯恐不足以将其置于死地。

  今年暑期,清华美院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就曾引起一些网友的质疑,出现了观点两极分化的现象。笔者注意到,很多网友将视线更多关注在了模特的“眯眯眼”这一造型上,而忽略了服饰本身的设计、创造,以及其他元素的呈现。甚至有不少网友认为模特的妆容有损国人形象,是一种刻意的丑化和对西方审美的逢迎。不可否认,如果单就网上流传的几张照片和简短的一两分钟视频来看的话,观感的确不太好,很容易引发大家情绪上的波动乃至抵触。但笔者想说的是,我们不能仅凭几张照片与零星的视频片段就断章取义、妄下结论,而是要完整、理性地去看待和分析,至少要把整个毕业设计展看完之后再作评价,这也是对艺术、对创作者起码的尊重。

  笔者个人认为,此次备受热议的清华美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毕业生作品总体来说还是很有想法和创意的,尤其在观念传递、技术运用、舞台布局、场景塑造等诸多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并非如一些网友吐槽得那般不堪。相反,他们大都能够通过对服装的巧妙设计和独特展示,或彰显厚重的东方历史文化与多彩的传统工艺,或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某种关切和反思,或聚焦青年视角下的生存生活状态与精神情感表达等,可谓形式丰富、手法多样、寓意深刻。

  但同时也要指出的是,有些作品虽然想法很好,理念也不错,可在具体的呈现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欣赏者的接受程度,以及大众的审美诉求、欣赏习惯等,进而导致颇多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当属《共存于还原》这组作品了。其实这是一组非常专业严肃的设计,作者主要表达的是一个关乎生态环境的问题,试图通过对服饰创新性的怪诞设计和人物表情冷意化的夸张处理来感叹地球不能承受之重,来影射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残酷破坏与冷漠无情,从而引发我们的反思——究竟该如何面对周遭环境,如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但很多网友似乎并没有感受到作品所要传达的真正旨意,它绝不仅仅是服饰与模特展演的表面化、简单化呈现。

  我们需要看到,真正的当代艺术大都是带着问题去创作的,也格外注重介入现实、反思现状,而从来都不只是纯粹追求单一的观赏性、视觉化效果,往往会上升到哲学、美学等层面的思考,会对社会、自然乃至政治、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发问,通常具有一定的警醒、启示或引导目的。但这恰恰又与我们快餐化的生活节奏、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以及庸常化、拼贴式的思维习惯等不相吻合,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招致各种争论甚至批判了。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艺术创作与审美标准错位的问题。不同的艺术门类、艺术形式,甚至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创作,均有相对不同的标准存在。在具体的创作层面,不应该用一套简单的标准衡量所有类型的创作,譬如不少人总喜欢拿古人的那套法则来论说当代艺术创作,殊不知很多当代艺术作品压根就没有使用到毛笔、墨汁、宣纸等这些材质,和笔墨已然没有了多大关联,却仍有人会以“笔墨论”来大加评判,实在有些驴唇不对马嘴。而不少当代艺术家也总爱拿一些前卫的甚至西方的理论去裁剪传统书画创作,大多时候亦是风马牛不相及。笔者以为,造成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都太过偏执、狭隘、片面,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而没有做到换位思考、综合研判,没有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更加客观、全面、准确地去理解对方,理解艺术。

  再譬如现代书法与传统书法的对立问题,也基本属于此种情况,尤其当前对于“丑书”的看法,也不乏偏颇之处。直言不讳地讲,不少批评者都是在随大流、人云亦云,并没有真正分清什么是专业创作,什么是江湖书法。一些被批评为所谓“丑书”的代表人物其实也是具备传统功力的书家,其看似离经叛道的创作与尝试,未尝不是根植于传统土壤之上的一种探索,尽管这种探索未必成功,但也不宜简单将其与那些江湖杂耍、江湖书法等混为一谈,并顽固地认为只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一脉才是书法正统,其余都是野狐禅,都是不入流、不可取的。

  传统是一个很多元的概念,它包罗万象,不是只有“二王”和那些“经典范本”才叫传统,才值得学习和继承,还理应涵盖诸如民间书法、素人之书等在内的一切可供研究、吸收、借鉴的其它资源,否则我们的书法出路将会越走越窄,并将最终造成千人一面的不良后果。而现代书法正是在这种大传统的基础上又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当代艺术的某些创作理念,可以说它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实验与探索,极大拓宽了当代书法的创作路径和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一定不能粗暴武断地予以全盘否定。

  毫无疑问,审美是需要在普及中获得提升的,这是今天的艺术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因此把握方向和把握方法都显得十分重要。专业创作者要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观照大众的审美需求与接受能力,在创作上既要保证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又要考虑到它的可欣赏、可接受程度,并力求通过一些便捷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来让大众尽可能地去走进和理解你的创作,拉近彼此距离,而非一副置之不理、高高在上的样子。要学会与大众沟通联系,做好他们在艺术审美上的引路人、同路人。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也需要在不断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辨别能力,不简单人云亦云,在充分了解作品的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判断。

  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消除彼此的隔阂与误解,才能更好、更快地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 (作者为艺术评论家)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审美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