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人文精神哪去了?
http://www.socang.com   2021-11-09 15:47   来源:美术报


五代 杨凝式 韭花帖


  书法人文精神,是指一幅作品必须怀有人文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品格,一种情怀,以表达书法人的精神面貌。

  综观中国现在的书法家众多作品,很难发现一二幅哪怕一半像《兰亭序》《祭侄稿》类似的书法与文学合而为一、能让国人心灵一颤的作品,取而代之的则是众多书法匠人的“优秀”作品,在四处跳舞张扬。


  原因何在?

  中国汉字走到今天,几千年蕴藏在汉字书法艺术里面最具情怀的人文精神普遍失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细加分析,书法作品人文精神内涵的丢失,并非一蹴而就,首先要从国人渐进式地丢失中华民族古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传承上寻找根源,才不会盲然迷失。

  从晚清国门洞开,再到西学东渐,中国留学西方众多学者和文化知识分子学成归国,一大批精英学者,在国内大肆传播并力行西方文化。

  就中国汉字而言,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书法最能代表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言:中国是特别的东方,中国书法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现代书家沈尹黙说:中国书法是最高的艺术。

  但在当时,那些留学西方的精英则表现出对中国汉字轻视和鄙夷,在提倡改革走西方模式实行汉字拼音化道路的进程中,竟然将汉字从最高的神圣殿堂变为“罪恶”的根源。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均以汉字作为记录、 作承担传播着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教化功能的基础,是通向思想文化深层次的密码和钥匙,而书法一直则作为汉字书写最高级别的表现形式,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新中国建立之初,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不够重视。就书法而言,随着书写工具的更新,几千年来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的实用性渐行渐运。1956年国家又开始推广实行汉字简化,进一步流失了汉字在“六艺”层面上所蕴含的文字意义美和书写美。尤其“文革”时期,书法教育作为“封资修”残余被人为除消,沦落为书写批判讨伐“走资派”、“臭老九”罪行的工具,中国知识分子在遭受人格和肉体的摧残下,“士气”、“ 骨气”丧失殆尽,人文精神伤筋动骨,书法何依?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式的改革开放一直延续至今,国家在重视强调“四化”建设的同时,国民教育重理轻文的现象继续着;比如大学不停地扩招,百年大计人文的教育实行产业化,以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导向作为增减设置专业;培养精英人才的高等学府专业细化,淡漠人文知识传授和古典传统文化的学习,比如理工科不开设汉语,美院无书法教学(近几年才陆续有大学增设书法专业)。据知,许多大学教授古汉语水准不及旧时童生,高学历、学知窄,文字文学水准低下的大学教育,还必须每年将众多学生以“市场批发”的形式推向社会,一代接一代地延续着,让人汗颜。

  物理学家钱学森在21世纪初曾感慨道:中国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学术成就,能够与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综上所言,说到书法,大中学生和普通大众懂书法的人自然寥寥无几,他们既无文字学功夫,自然不识“甲金篆隶草行楷”汉字书写体的演变,甚至连汉字的“繁异”也无从知晓,要学问没学问,要思想没思想,古典传统文化根基恰于浮萍,这样的人是很难读懂评判一幅书法作品优劣的。

  面对当今社会仍以金钱衡量人的价值观的情况下,一些有才气有名气、较高级别书协会员,但人文素养和精神欠缺的书家,免不了陷入金钱的泥淖里难以自拔。在官本位和众多书法爱好者对书法认知度低下的情况下,各级书协组织均成为主席、副主席职位的名利场,心浮气躁,上行下效,无数书家和书法爱好者自然也纷纷奔跑在各类书展赛事中,谋求获展,谋求名声鹊起,最终达到谋求名利双收之目的。

  于是,所有与金钱无关的东西,都变得无足轻重,面对这种大环境,书法何谈人文精神?

  很多次的夜晚,我每每翻阅名家法帖,能够留名千古的古代书家谁不是“进士及第”、“学富五车”、“文章天下知”的饱学之士?就连古代抄书人手札,三五十粒或数十粒汉字,内容虽为日常生活点滴素描,却充满着人情人味人性的精神面貌,记录了那个时代历史行进中的片段。

  记得曾多次临《韭花帖》,曾高声朗读: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余,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

  读此帖,有着穿越时空的恍惚,看到杨凝式,在初秋时节里收到远方友人送来腌制的韭花,一时高兴得手舞足蹈,随即上街买回羊肉,配着腌制韭花,看着小妾一边做,他流着口水……其味何等鲜美啊!有来无往非君子,品尝倘未了了,还在呷嘴品味瞬间,急步窜进书房,就着满屋韭花味,摊纸研墨,兴笔书下这幅手札以表深谢之意。


  《韭花帖》就在这样的场景下从杨凝式笔下无声地流淌着文人雅士间那种深情厚谊。

  每当临写《兰亭序》《祭侄稿》,想此二幅经典法书一路下来一二千年,至今仍能够打动国人心灵?是因为《兰亭序》书者王羲之借助这场雅士盛会,腹中存稿,一口气信笔写下此篇激情满怀的优美文学经典佳作,才使后人感动吧!同样《祭侄稿》作者颜真卿,在“悲集交加”失子之痛中的奋笔疾书,丝毫不在意书体笔势,只有一泻千里悲伤,终获千古绝唱啊!


  同样,孙过庭《书谱》如果没有通贯全文绝妙精彩的书论,能使后人品味流连吗?

  三篇作品,代表着三位书家不同的人文情怀的经典书写,倘若撇去内容,无论王、颜还是孙,单依书体支撑,肯定很难传世。

  著名美学家邓以蛰先生曾说:无形不能成字,无意则不能成书。好的书法作品,从内容到书写如果不出一人之手,这幅书法作品肯定不算完美,面对形与意分离,又无激情冲动的书写,不过又一次的熟练抄写,与“抄书匠”有何区别?

  所以,还是少一点书写形式上的传移模写,多读文史哲,多读古典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以提高自身文化知识修养等方面的积累,从中汲取体会厚重的人文精华,并将其贯穿于书写之中,使一幅书法作品既有汉字书写的形式美,又有激情抒发,让自己的喜乐悲观融入书法作品里,以达到“意”与“书”完美结合,使作品充满着人文精神的时代感,记录下一个时代风貌特征才是最重要的。

  不可否认,“时势造英雄”,随着失落已久的人文精神存在的大环境,老实说,现在的中国书法很难回到昔日辉煌流金岁月了。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书法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