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国家,有一个著名的国宝,叫做“马踏飞燕”,相信有些人看功夫片的时候就听过这个名字。
如果你经常旅游的话,就经常能看见中国的旅游标志,那个标志上的马就是“马踏飞燕”的侧影,在课本上也有“马踏飞燕”的文章。
它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个著名的铜奔马,可以说是非常出名的,具有很高价值。
但是你不管在哪里,你都只能看见铜奔马的侧面,很少会有正面照片出现。就连官方也是发铜奔马侧面的照片,很少出现正面的照片。
“马踏飞燕”的正面照片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在1969年,一个正在挖防空洞的村民正在劳作,用锄头挖地,突然挖到了一个硬的东西,把他的手都震麻了。
他一点一点地抛开周围的土,就发现这好像是一个古墓,便报警交由国家来处理,国家就会派人来勘测,随后专家快速到达现场,进行一番准备后就进入古墓里面进行勘察。
当时大量的文物出土,而“马踏飞燕”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它并没有引人注目,只是众多铜制工艺品中的一件不起眼的铜制品。
但是出土两年后,在1971年被当时的一位姓郭的考古学家看到了这座铜奔马,声称这个这个铜制品有很高力学和美学的价值,大力支持这个文物送往北京展览。
东汉铜奔马“马踏飞燕”,又称之为马超龙雀,马踏飞隼等,是属于青铜器一类。现在是珍藏于甘肃省的博物馆内,它的身高是34.5厘米,长度是45厘米,宽度是13厘米,而重量达7.15千克。
它的形象矫健,马首微微昂起嘶鸣,前面头顶鬓毛和马尾一起向后方飘着,躯干却肌肉饱满,腿蹄轻健,四肢动感十足。三足是腾空状,一只足踏飞燕。有骏马飞腾,四肢疾跑之势。
它的名称可是想了许久才得来,由很多的专家用不同角度命名,最后它的名称被定为东汉铜奔马,除了这一个还有其他的名字,比如:马踏飞雀,天马之类的名称。
这么多的名字,在艺术界里面是绝无仅有的一例,由此可见它的影响力。不同的角度是由于铜马的马足所踏的的鸟的种类,铜奔马这个名称是比较平实的,不会出错,也避开了马足所踏的鸟形底座本身属性的定位。
由此分析出,马足下面所踏的鸟形底座是一种对雕塑的创新。
在铜奔马被确定名称之后,先是成为了我们国家旅游的标志。在1986年又被定为国宝级的文物,此后的2002年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从它刚出土时的不起眼,到后面的国宝级文物,都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它的可取之处,发现了它的工艺和艺术,还有它所表达的效果,让国宝摆脱被尘封的命运,绽放自己的光芒。
现在铜奔马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着它那矫健的身躯,马首微微昂起,像是在嘶鸣一般的俊美。
优美的躯干线条,展示出它饱满的肌肉,但是又那么轻健,似飞驰一般。它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它三足腾空,一足轻轻踏着飞燕,让人体会到的只有自由之意和身躯的美感。
但是我们看到了这么多“马踏飞燕”的照片,飞驰的骏马非常的有型,却从未见过“马踏飞燕”的正脸照,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这是为什么呢?
官方并不是不想给铜奔马拍正脸照,只是铜奔马正脸太过于搞笑,让人哭笑不得。古人为了将铜奔马侧面飞驰的身姿展示得更加唯美,就只能将正面设计的微妙了一些,导致从正面不仅看不到飞奔的身姿,也体会不到飞驰的感觉。
这个正面是不是让人哭笑不得呐?比起那完美的,看起来非常帅气的侧面,正面是不是让你捧腹大笑。
犹如二哈一般,让之前那完美的飞驰骏马的映像彻底破灭,瞬间忘掉从侧面看到的体会。从正面你就只能体会到这匹马一定经过了长时间的奔跑,长时间的奔跑导致它的面部抽象,狰狞成这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看完了正面是不是就理解为什么官方不拍“马踏飞燕”的正脸照吧,还是它的侧面更有感觉,更有意味。
所以铜奔马大多都是侧面的照片,正面体现不出国宝的精髓。
而侧面却更能让人品味其中的意义,也能便显出铜奔马流畅的身躯。让看到它的人体会到它的美,体会到飞驰的自由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