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书画家李日华属于“全才”,生平喜酒的他在诗文、书法、绘画、戏剧、散曲、鉴赏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堪称一代大家,在当时极具声望,影响颇大。
李日华(1565—1635),字君实,号竹懒,又号九疑,浙江嘉兴人。晚明官员,书画家、鉴赏家。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授九江推官,历任汝州佐贰副官、西华知县、南京礼部主事。后辞官归家奉养父母,里居20余年。父殁,补礼部尚宝司丞。天启四年(1624),受嘉兴知县汤齐之聘,参与纂修《嘉兴县志》。崇祯元年(1628),向朝廷奏陈革新政事,晋太仆寺少卿。归隐后,以著述、鉴藏自娱。家有“鹤梦轩”“六研斋”“紫桃轩”等,作为其收藏书、画之所。藏书数量达数万卷,多为文学及历史类书籍。
李氏虽属科举出身,但性素淡泊,与人无忤,工书画,精鉴赏,与董其昌、王惟俭齐名,并称“三大博物君子”。文名重于政声的李日华,擅作山水,用墨金贵,笔调清隽,格调高雅。其格韵兼胜,宗法北宋大画家董源,稍加变化,导源于宋元大画家巨然、吴镇,自成名家。明代士大夫好古博物,以董其昌、王惟俭最负盛名。李日华书画逊于董,博雅逊于王,而兼两人之长。在书法方面,李日华奉颜、柳为圭臬,他认为唐文皇令怀仁摹刻右军书法时,目的是为了打破虞世南、智永恬宛的书风,并认为晚明的书法风气正需要王羲之这样有法度、又笔力苍劲的书风予以矫正。颜、柳是李日华作为书法“原型”被提及最多的书家。而且也是后代“原型”最终师法的对象,代表宽博的气势、厚重雄强的笔力和严谨的法度。而这些,正是李日华认为的恬滑的晚明书风所不具备的。
本文要介绍的这幅《秋山疏树图》(见图)堪称巨幅力作,106×290厘米,为李日华天启乙丑(1625)花甲之岁墨宝。彼时李氏无论人生阅历还是艺术造诣,均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状态。此图为作者与友人聚会笔墨交流时的遣兴之作,亦属“墨戏”,此画构图极为简洁,一坡、一树、一远山而已,且纯以点线构成,无多皴擦。但作者用笔气贯力足,纯以韵胜。远山寥寥数笔,以点为皴,似承米家之法;近景树石,全用中锋,下笔劲健,自得其趣,盖远承黄公望,近学沈周,是一幅典型的文人画。从画端自题款识:“江乡风物正秋初,山影沉沉树影疏。野老惯游浑不觉,有人天上忆鲈鱼。乙丑秋日坐味水轩适曹给谏携一峰、房山诸名迹请余评品,兴不暇懒,因作此以赠”来看,此画正是作者看到友人送来黄公望、高克恭等人之作,观后一时兴起而作,或临或仿,实为作者融二人笔法,即兴为之。从中可见作者学古是师其意而不拒其形。此作疏而不空,淡而不薄,毫无雕饰,最能表现画家的真性情,实为文人画中精品。
李日华的绘画表现出他博学多才、高雅清贵的性格特点。其清润的画风润含着江南的春雨,钱谦益称赞他“天地英淑之气与人之灵心结习而成者也。与山水近,与市朝远;与异石古木哀吟清唳近,与尘壒远;与钟鼎彝器法书名画近,与时俗玩好远”。晚明亦是一个流行写日记的时代,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无疑是其中的翘楚。他的笔记虽然无所不包,但是摒弃了俗不可耐的内容,趣味颇佳,这一点从他的书画作品亦能窥见端倪。《秋山疏树图》带着儒雅精致、含蓄雍容、悠闲细腻的绘画风格,构图简洁,墨线之上,略略点染,形神尽显,其横瓣皴点颇有米氏父子“米点皴”的特征,由此亦可窥见竹懒之好古。画作之题署之七绝,当为作者比较满意的诗作,收入其《竹懒画媵》。
李日华自己的绘画观是“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其学书又须心中先有古今”,也就是说,他认为绘画的基础在于书画同源,但是本质在于以文化入画。作为一个文化名人,李日华的《秋山疏树图》疏朗中照见他儒雅的精神品性,堪称竹懒的代表作品。画面钤盖有鉴藏印:停云楼(朱文)、陈(朱文)、百鈚斋(朱文)。左侧有楷书题签:明李君实山水轴。由此可见,该作是一件传承有序的书画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