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在锐度、温度与纯度中彰显批评精神
http://www.socang.com   2021-10-26 13:47   来源: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第244期 美术新闻

本期话题

如何坚守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

本报记者 李振伟/策划

  【编者按】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倡导“批评精神”,文艺评论除了需要坚实的专业基础,更要严肃客观的立场,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评论只能贻笑大方,既无益于评论对象,更无益于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唯有倡导“批评精神”,增强朝气锐气,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才能使文艺评论永葆光鲜。本期时评,围绕“如何坚守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倡导“批评精神”,文艺评论除了需要坚实的专业基础,更要严肃客观的立场,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评论只能贻笑大方,既无益于评论对象,更无益于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唯有倡导“批评精神”,增强朝气锐气,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才能使文艺评论永葆光鲜。本期时评,围绕“如何坚守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本期导读

  于洋:在锐度、温度与纯度中彰显批评精神

  智联忠:批评精神的回归与呐喊

  殷昭玖:文艺评论者要有正气、勇气、锐气

  王飏:内外联动营造健康文艺评论生态

  在艺术发展史上,作品与评论、创作与理论,总是相伴相生。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塑造,在某种层面上,好的文艺评论也由此成为艺术创作的理论再创作。

  曾几何时,文艺评论的地位也因为艺术市场的兴起而提升,尤其是2000年前后,文艺评论开始与市场、资本密切结合,甚至某种程度上对艺术市场资本流向形成一定的导向作用。而当文艺评论一度沦为被市场裹挟的产物,过度唱赞歌,过度包装,罕有人提出真知灼见,导致“大师满天飞”的现象,必然使得人们对艺术批评的信赖度逐渐下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于当前文艺评论与批评中的一些乱象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新时代,如何重拾文艺评论的话语权?如何重塑文艺评论与批评对于艺术生态的价值与作用?

  对此,笔者认为,一个首要的前提是,文艺评论要与时俱进,紧扣社会时代的脉搏,评论家应该谈出真问题,关注真正的好作品。其次,评论家要坚守良知,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进行艺术批评,不能被市场所裹挟,不能人云亦云。一种富有锐度的评论观点,要求文艺评论者具有明确、锐利、敏感的视角与能力。为此我们应摒弃那种套路化的、万金油式的批评,呼唤更多高质量、讲真话、谈到“点子”上的批评,更多理性、深刻能引发共鸣的批评,更多真正有学术建构价值的批评。另一方面,在追求锐度的同时,也应葆有评论观点的深度,某种程度上当下缺少的并不是“意见领袖”,而是能够引发共鸣、引领价值的声音。尤其在当下的传媒时代,那些为了博眼球而故意标新立异、造噱头的言论,那种唯关注而论标准的批评,是没有任何营养和建构价值的。

  好的文艺评论需要有温度、接地气、能读懂。从本质上说,文艺评论的功能,是对于文艺创作及其现象或具体作品的审美倾向与得失,进行具有说服力的品鉴与引导,并以创造性的理论思维对艺术作品进行导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艺评论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与评析应具有一定的代入感,能够引发受众的共鸣和欣赏欲望,进而起到对受众艺术欣赏能力的提升与引领作用。因此,一篇好的文艺评论决不应仅仅满足于“小圈子”精英群体内部的演绎分享,而应面对更广阔范畴的受众,使其实现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提升、转换,产生审美情感与价值共鸣。在这一角度上,一篇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存在,而文风佶屈聱牙,甚至故作晦涩玄虚的文艺评论,是无法让人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与感动的。

  与此同时,优秀的文艺评论同样应是在专业圈子里叫得响,禁得起推敲和考验的。这就要求文艺评论的本体质量过硬,阐述观点、摆出论据时不兜圈子、不故弄玄虚、不“绕路说禅”。因此在笔者看来,一篇好的文艺评论不仅要求“锐度”和“温度”,也要有“纯度”,多些干货、少掺水。对于文艺评论而言,“纯度”指向观点的深度和精准度,意味着对于艺术本体认知的专业度与评判的准确度。仅以美术评论为例,在绘画本体层面看懂作品是最基本的前提和要求,文艺评论不应停滞于搬弄词藻的文字游戏,而是要观察、思考并提出实际问题,或就某一现象指出问题关键和解决路径,即便是针砭时弊,也是指向艺术本体的真问题。就像中国古代画论中,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提出“板”“刻”“结”用笔三病,元代饶自然在《山水家法》中提出的“绘宗十二忌”,无不是从创作体验入手,从具体的绘画理法层面归纳的真切认知,而非仅仅停留于表象化的浅层感受或过于形而上的空论。

  于文艺评论而言,锐度、温度与纯度是三个最为重要的价值维度,在其背后,对艺术创作与欣赏层面的深化、艺术市场生态角度的净化、艺术本体认知角度的纯化,则是当下文艺评论、艺术批评最需解决的重点课题。正因如此,在今天一位优秀的文艺评论家既要勇于做“剜烂苹果”的工作,葆有能甄别判断、啄到病根的“啄木鸟”精神,又要深掘艺术创作本体,勇于探寻真问题、攻克难课题,惟其如此,才能不负时代、不负文艺的初衷。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200年前歌德在《浮士德》中写下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文艺评论。若要真正告别贫瘠与枯槁的“灰色”空头理论,文艺评论就要发现真问题,激浊扬清、守正创新,站在时代的高度为艺术创作把脉,寻找浇灌艺术之树的生命之泉。因为文艺评论和艺术创作一样,一面在塑造艺术史,一面也在书写艺术史。■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于洋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