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处理好古琴的余音?古琴的余音在其音乐表现中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呈以下几种状态:
1、保持“自然音”:即右手弹弦后,左手不再加以任何力量,只是让它自然持续并减弱古琴价格,如空弦散音、泛音以及左手按弦不动时所弹出的音。这类余音的特点是频率始终不变,只是振幅逐渐地由大变小,音量渐微,以至消失。
2、制造“走手音”:即右手弹弦后,左手按指在其余音中通过上、下、进复、退复等技法在弦上移动一或数个音位,构成音乐的旋律。在这种状态下除了弦振动的幅度逐渐地由大变小即音量逐渐减弱之外,振动的弦长和频率也随着手指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形成一条连贯的旋律线。
3、制造“腔化音”:即右手弹弦后,左手按指在其余音中通过吟、猱、绰、注、撞、逗等技法在弦位上移动,通过弦长的变化使点状的音线化,使它或者呈抛物线型,或者呈波浪线型。这就是“腔化音”,亦即声腔化了的音。但这种音不构成旋律,而只是一个音本身的变化形态。
4、制造“震吟音”:即右手弹弦后,左手按指仍保持在原音位不变,只是利用手的颤动使弦长发生微弱的变化,造成音的细密的波状振动。这种音随着自身的弱化能够产生出飘逸的效果。
在这四种状态中,第1种是自然状态的余音,我们说过,它不是古琴的“韵”。而其它三种均是古琴的韵之所在。但是,为什么说后三者才是韵之所在?“韵”又究竟是什么?笔者曾经为“韵”下过这样一个描述性的定义:“‘韵’是通过线或面或光的圆转所造成的一种动势,这种动势能够制造出某种韵律,产生某种旋绕着的、但又似乎是凝固了的音乐感。” 这个定义虽然是就一般的“韵”而言的,但仍然可以用在古琴声音之“韵”上,只不过要稍微换一下表述的方式和角度。我想可以这样说:韵是余音中一种飘逸而又似乎凝固了的线状律动。
在这个定义中,有以下三点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这个音必须是线状的,而不能是点状的。古琴作为弹拨乐器,它的自然出音状态是点状的;尽管它的余音特别长,也仍构不成线的效果余音。线是点的运动轨迹,它必须运动才能出现线的状态,而余音仅仅是持续的时间长,它没有运动的效果,所以是静止的。韵首先是一种运动的形式。正是根据这一点,我们才说,上述第1种状态不是韵。其次,光有线的轨迹还不够,韵还要求这种线必须是有变化,纯粹的直线不会有韵。
这线的变化,最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曲线形式,一是波线形式。曲线形式:是指音在其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轨迹不是一条僵硬的直线,而是通过某种变化手法便其弯曲,形成一个弧形轨迹。例如在古琴的上、下、进复、退复等技法中,即由于音程的变化而使其线条发生弯曲和转折,在绰、注等技法中则由于速度的变化而使其线条呈抛物线型或反抛物线型。只有弯曲和转折才能体现出运动与变化,体现出活的生命力。而韵,从根本上说,正是生命的一种张力形式和节律状态。波线形式:则是指音在其运动过程中通过按指的来回移动使弦长发生反复性变化,从而使音线呈现出波浪型轨迹。清人陈幼慈曾论述过音的波动同韵的关系,他说:“夫音韵者,声之波澜也。盖声乃天地自然之气,鼓荡而出,必绸直而无韵,迨触物则节族生,犹之乎水之行于地,遇狂风则怒而涌,遇微风则纤而有文,波澜生焉。声音之道亦然。” 可见,韵是建立在声音的波动的基础上的。在古琴中,由吟、猱等技法所产生的音迹就正是这种波形的曲线。
正是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才说,上述第1种状态不是韵的状态。但是,仅仅有了曲线和波线还不能保证有韵,它还必须具备另一个条件,那就是:这类线必须是在余音上实现出来的。余音是一种虚音,它不同于按弹时当下所发出的实音。虚音的波动能够产生“飘逸”的效果,它是立体的;而实音只能产生“蜿蜒”的轨迹,它是平面的。前者就如抓在手中迎风飘舞的彩绸,后者则似刻在地上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