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艺术教学一直强调“批判性思考”,学生们被要求证明他们的实践在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语境中是不断发展的。他们更倾向用实践一词,而非作品。作品只是结果,而实践是一系列发展中的研究过程与实验。导师仅仅作为辅助性条件,来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此教学模式突破了目前我国以知识技能为教学主体内容的局限,对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性视野和开放性研究方式是可参考的。
何为公共领域?Jürgen Habermas定义了“公共领域是一个虚构的共同体,不一定存在于任何可识别的空间”。它可以被视为现代社会中通过谈话媒介形成舆论的社会生活领域,并通过讨论影响行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设立“公共领域”专业,是以艺术家的身份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即给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一个声音、一个形象或一种表现形式。
这一教学方式旨在引导学生到外部的社会关系中去思考创作的社会性与公众性,这种着眼于“关系”的研究型实践,有力促进我们的艺术教学更关注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从教学方法的三个指向性来讨论公共领域专业教育模式的特点。
历史经典文献与当代社会现实的结合
基于经典文本的阅读研讨会是公共领域专业的重点教学方式。这是师生基于特定文本的研读,结合当代社会的语境共同讨论某一主题的形式,所讨论和研究的往往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典命题,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公私领域的边界,思考公共领域,重新界定公共空间等。除此之外,也会进行以社会学、哲学为主的相关扩展,比如阿尔多诺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实践哲学》中关于理论、艺术实践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工作日”在今天的界定和本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讨论。
“参与式工作坊”作为另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则深入地就当代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展开讨论与即兴实践。这是一种将群众聚集起来,针对一项或多项讨论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并凝聚共识的方式,要求参与者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积极地展开调研与分析,最终完成即兴创作。工作坊由讨论议题的背景和去特定地点创作两部分组成。思考、讨论、调研、实践是方法论的完整体现。
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一体化
学生需要不断探索与迅速变化的世界所接触的方式、在参考传统方法的同时确立新的哲学立场,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对话。写作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已然与视觉媒介同等重要了。这里的写作与学术论文不同,它更像是寻找自我,了解“我是谁”、“我是什么”的一种自省性实验。
艺术实践者为什么要读哲学、社会学文本?哲学文本对艺术语境的作用何在,它是否能让我们更好地做艺术?我认为两者均从一个推测性的命题出发,它提醒我们事物的本质不是自然的,事件也不必以固有的组织方式进行。我们需要认识到艺术是一整套做事思考方式的系统,是一种指导在实践中寻求解决方法的发问或思想成果。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思考自己所处的社会体系,辩证地看待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种种现象的原因是关键所在。
在此语境中,学生应具有辨别好差以及通过研究寻找出“真理”的能力。导师们将学生作为与他们平等的艺术家看待,同时他们认为,学生终将成为一名独立的艺术家。
如何在个人的独立性与社群公共交互性上保持平衡,并使之自然结合。公共领域专业通过一系列参与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社群意识,以创建和谐且互相影响的社群。例如,让学生在研讨会中平等地畅所欲言是其目的所在,这是关于是否愿意向集体贡献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个体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都是有限的,发言只能代表一种声音。这也是西方独特的教学方式——小组评论盛行的原因。集体互相对“过程中的作品”进行批判。同学此刻等同于观众,这种讨论不是互相赞美,而是以一种犀利的态度去质疑。或许,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开启来自不同种族、阶级、学术背景的真诚交流,以知晓另一种见解、另一种视角和另一种思维逻辑。
英国比较教育学家Michael Sadler认为,校外的事甚至比校内的事更为重要,校外的事制约和说明着校内的事。艺术家讲座是每一所艺术学院中常见的形式,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有艺术与人文学院的论文理论讲座和专题讲座,每个系内部的特定主题讲座以及哲学与美学系列讲座。自去年疫情封锁期以来,皇艺开展了一系列知名艺术家、设计师、导演的线上讲座,主要以学生提问为主,为学生创造对话名人的机会。
在校外环境中,皇艺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帝国理工学院、当代艺术中心ICA等多家机构有着合作交流。在当代艺术系,学生每年会有至少一次的学习旅行,包括师生集体参观威尼斯双年展、雅典双年展、鹿特丹电影节和透纳当代艺术展。在公共领域专业,导师会组织实地考察,包括与斯洛文尼亚的学者和策展人交流、举办考文垂双年展的工作坊活动等。
总而言之,英国高等艺术院校当代艺术教育旨在培养有批判精神的独立艺术家。从我本人的体验、研究与分析来看,这一教育系统并非为了培养技术型艺术工作者去适应“文化工业”,而是鼓励学生寻找真正的自我,意识到“我是谁”。这是进行真诚创作的前提,也是深入研究调研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