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画家李红东笔墨精神
http://www.socang.com   2021-08-09 16:58   来源:网络

 

艺术简历

 

  李红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结业。为国画名家崔如琢先生入室弟子,早年师从章太炎弟子曾金佛先生,冰心老人为红东画馆题字。作品入选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展、建国六十周年全军美展、全军美术精品赴港澳展、建党九十五周年全国美展、建军九十周年全国美展、全国书法美术精品展、“八大山人”全国山水画展、“翰墨神木”全国中国画展、“雨花满天”全国山水画展,在拉萨和北京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荣登央视舞台,在CCTV3综艺频道《百年礼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交响音诗画》特别节目中专题播出,并在《美术》杂志、《中华英才》等报刊发表。

 

《山月流泉》

 

李红东的艺术人生

文/大维

 

  李红东自幼酷爱绘画,画画好像与生俱来的,记事起就在画画。父母是中学教师,小时候在学校环境里生活,父亲喜欢画并负责学校图书馆,于是经常在图书馆里面看书、看画册,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等很多的画册记忆犹新。看父亲画画,自己也画,至今他还记得笔墨在宣纸上滋润的感觉。逐渐周边大人们说他画的比父亲好,后来父亲不画了,李红东却画了半辈子,几十年如一日。

  好在画画里面有无穷的乐趣,可以时常在进步,又因为艺无止境,所以他感觉艺术总是在路上,有很美的风景。

 

《山霁无岚》

 

  从小在图书馆看徐悲鸿那几本画册,有素描、油画、国画。看到徐悲鸿画夫人廖静文的很多肖像作品,以至于后来他在美术学院时见到廖静文先生,感到无比亲切,照相合影题字。美院那几年他真正理解了素描和造型,理解了西方绘画的空间体积关系。廖静文先生对学生说:悲鸿生前说不懂得造型就不是一个好画家。靳尚谊、杨飞云等著名的教授也经常讲课,于是那些年他迷恋西方绘画,体会到线性素描和块面素描的不同技法趣味和美感,体会到古典油画、写实主义和印象派的不同魅力,拉斐尔、委拉兹贵支、丢勒、鲁本斯、德加、雷诺阿、毕沙罗、梵高、怀斯……甚是喜欢,画了很多油画,古典的、写实的、印象的。这期间李红东创作的几幅写实油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并在《美术》杂志发表、中央电视台报道,由此打开了参加中国美协展览的大门,也一度想让自己成为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画家。

 

《山无色》

 

  可是之后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中国书画,可能这些是包含着小时候的记忆,或者正如李红东的恩师崔如琢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是融入在我们每个中国人身体的基因里。

  小时候读唐诗宋词、画国画,还有书法篆刻,总结来说,李红东感觉到这其中的美似乎比油画写实来得更加天马行空,意蕴、气势以及所体现的哲学关系,更有一种文人画情节的抒怀。

 

《山风如岚》

 

  早年的学习最庆幸的是遇到了一位好邻居,他就是离休在家的章太炎弟子曾金佛先生,这位严谨治学的老人成为了李红东真正的启蒙老师,学习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体会到书画艺术的奥妙,因为很多传统文化和书画理论里面的词语,只是书面词语并不能切身理解,通过曾教授言传身教,李红东从身心、从一笔一划中体会到了文化精神和内涵。曾教授早年追随革命,曾在方志敏的领导下进行革命运动。后转到上海,拜师在章太炎门下,并与潘天寿、邓散木诸多名家交往密切,历任中正大学教授后离休在家,巧遇的是刚好成为了隔壁邻居,老人九十五岁时去世,这是一段难得的、值得深切怀念和铭记的美好时光。

 

《山水揽胜》

 

  李红东与冰心结缘于1995年,那时作为文艺青年的他怀揣着文学绘画的梦想,和对冰心老人敬仰的心情,手持自制的小桔灯轻轻敲开了冰心老人的家门,她是那样的慈祥和蔼,待人真诚。李红东带了一些诗歌和国画作品,请老人指导。做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祖母级人物,冰心总是很关怀晚辈的,李红东想请老人题字,她欣然答应,并很快走到书桌旁题写‘红东画馆’。看到她微微抖动的手,李红东心里真是充满无限的感激。老人给了他巨大的鼓舞,也一直激励他在艺术道路上前行。

 

《大美江山》

 

  李红东的艺术之路,有幸得到了许多前辈大家的提携、关怀。拜师在著名收藏家、国画名家崔如琢先生的门下,更使李红东感恩在心。

  2009年11月22日,著名国画家、收藏鉴赏家崔如琢先生接收李红东为入室弟子,并举行了隆重拜师仪式。崔如琢先生师从李苦禅,曾任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崔先生出道甚早,学养深厚,坚定地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收藏了丰富的中国历代书画精品。有幸拜读这些优秀精品,恭听先生讲解传授,耳濡目染,从心灵上领悟着中国艺术的宏大气象,受益良多。崔先生教导他深入到艺术传统中去,首先要临习元四家、石涛、八大等优秀传统,体会他们的用笔、气息和境界;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骨髓里的,要深入学习、继承和发扬好中国的笔墨精神。

 

《林泉高致》

 

  国画水墨的研究得益于恩师崔如琢先生,按照先生指导严格临摹了元四家、清四家,在学习前人和学习老师的同时,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和方向,在继承传统、打入传统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画出自己的意境。崔先生说,拜师学习不能太像老师,历来名家们的弟子只知道学老师者大都不能有所成。崔先生也一直强调学习老师就是学习传统笔墨精神,不能在外表上刻意模仿,适时探索自己的笔墨表现。

 

《千峰万峰 山重重》

 

  学习书画篆刻,醉心于传统文人画以书入画的韵味。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学习探索传统笔墨形式并以个性化的线条为主,辅以施色,表现淡雅清新的文人画意境。取材多以山泉幽谷为主,树木摇翠、山崖层岭、流云飞瀑,还有居住其间的亭台茅屋,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清新的山风和湿润的空气,还有山林鸟鸣落叶之声,无论是千岩万壑、小桥流水,还是草木鸟禽,江南诗意一般的雨木芳华,这无疑是文人画家所向往陶醉的山野田园生活。

 

《秋山溪水》

 

  通过勤奋努力的创作获得了一些成绩,国画作品也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实现了他的艺术理想。多年来为参加全国美展创作艰难的探索领悟,虽然辛苦,确实是得到了锻炼磨砺,感觉到创作能力提升了很多。如今他在艺术上重新审视自己,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里,修行诗书画印的综合素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近年的创作正是在经历磨砺之后所迎来的恬淡闲雅,诗以言志、画为心声,沉浸在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沉浸在诗书画印的文人意趣。

 

《宿雨初晴》

 

  品鉴传统文人画淡雅的修为,线的简、辅色的雅,去除俗气,用笔的张力和树木岩石的造型,张力融化成构图的经营分布,以及计白当黑的节奏韵味,也吻合阴阳互化的文化思想,这种意境也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看似无为闲散却又能融合化气、形神合一,体现自己所追求的综合文化素养和精神气质。力求表现茂盛的树木植被和空气的湿润清新的感觉。以骨法用笔为主,取法宋画、吸收文人画笔墨传统和近现代水墨艺术样式,兼收并蓄,追求秀美苍润的笔墨风格。

  坚定书法修炼和篆刻创作,这种素养在作品中表现在用笔骨力的中正饱满和儒雅的气息,追求画外功的整体修养。力求独出心裁的画境,激情流畅的用笔,婉转而又豪放地传达了云雾山水恢宏迷离之美,以及蕴涵其中的虚实开合、恍惚飘渺的自然之道。以多视角、多方位,采用多种构图形式、画面内涵和诗情哲思,体现雨木芳华一般的水墨意境。

 

《幽居图》

 

  这就是追求文人心中的山水丘壑、田园雅致,并融化于胸,这美感的生成与云雨所造成的朦胧飘渺有关。若梦似幻的依稀隐约、仙境般的恍惚飘渺,让人充满想象、着迷,体会诗意。中国艺术似乎比西方艺术更易于体现云雾烟霞之景,这与中国绘画所用宣纸笔墨材料的特性分不开,更与追求含蓄蕴藉、讲究曲径通幽的中国文化特征有关,也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相联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传世之作中,多有独具匠心的雾霭云烟意象、迷离玄远意境的佳作,借以寄托性灵、冥想寰宇、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树杪百重泉》

 

  傅抱石有言:“画是有理有性的,并且要天才去灌溉…”,在深入真山真水的写生面前所激起的强烈的审美感兴,以作为创作灵感的原动力,并在创作灵感的驱使下去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实现孕育于心灵中的艺术意象。艺术灵感和艺术意象,不是源于艺术之“流”,而是源于生活之“源”,因而具有独特的亲历性,一方面要继承古人笔墨艺术技巧的精华,另一方面又要创造为表现自己的灵感而独创的属于自家的新技巧。不忽视灵感与技巧两方面,运笔用墨能够使全画气脉融贯。在元气混茫间,似有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机在运行。追求以书法的笔法入画,是写出来的而不是画出来的,是一种“意气”。正如张彦远所言:“运思挥毫,意不在乎画,故得画矣。”

 

《峰连云雾瀑成峡》

 

  创作中进一步强化对自然的直观感性表达,强化亲历其景的那种沁人心脾,那种逼人、感人气势氛围的营造,以增强笔墨意象的鲜活性、独特性与强烈性。崇高与阳刚既蕴涵于大好河山之中,也澎湃于内心,主客体的共鸣与交汇,将升华笔墨的人文精神内涵,探索笔情墨趣走向新的面貌,形成属于自己的笔墨样式。

 

《每岁深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诗句激励着国人,从宏观来说,是一代一代画家接力着上下求索,形成我们的绘画史,每个画家不管能有多大成就,都在心甘情愿的努力,默默的奉献,更主要的是热爱。追求的不是名利,而是艺无止境,坚守并前行。

 

《天凉好个秋》

 

  “艺术为人民服务、艺术为社会主义服务”,笔墨当随时代,既要继承传统绘画的笔墨精髓,又要融入于现代艺术的新形式、新构成、新气象,与时俱进,画为心声,赋予绘画以时代特色;同时艺术要立足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讴歌新时代,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一道,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多的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秋静无语微风凉》

《斑竹几枝千滴翠》

《秋酣》

《晓晴风露》

《夜雨春风翠欲滴》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李红东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