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好看!当代艺术展陈之变
http://www.socang.com   2021-07-12 16:44   来源:雅昌艺术网

  如今,走进一场当代艺术展览,人们发现,即使看不懂那些当代艺术作品,也并不影响他们去看一场展览。

  展览的可读性,可观赏性,甚至参与体验度,越来越高。

2019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现场,影像由ActionMedia提供

  观众走进展厅,不再仅仅是对着一件作品感到费解与玄奥。那些沉浸式的展览,配合着空间布局、展陈设计、灯光,观众越来越能够享受其中······如同他们去看一场电影,欣赏一场音乐会一样。最终获得的是精神与感官多重的体验。

  展览越来越好看了。但怎样可以呈现出一场好看的展览?这其中除了展览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艺术家与作品;还有许多人的工作隐藏艺术作品的背后。

“成为安迪·沃霍尔”大展,展览中展出的珍贵的文献资料,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展览的主题如何确定?展览的前言如何书写?展览的展签怎么设定?以及展览空间的打造,展览灯光的设计,观展路线的规划等等。需要考量到方方面面。这些展览的打造者们,不仅是需要具备独特眼光与感受,更需要有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展览。最终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观展体验。

 

 

2019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现场,影像由ActionMedia提供

  ●

  当代艺术展陈

  从展出作品到营造氛围

  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短短三、四十年里,真正有展陈系统的概念,大约是从近十多年开始的。

  在当代艺术展陈系统建立之前,做一场展览更多的是把作品挂在墙上,放在空间里。展览主题,空间的布置,作品的疏密关系,灯光的设计,观看的舒适度,这些概念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因此,那时候看到更多的展览都是“某某艺术家绘画展”或者“某某雕塑展”等。布展上面的区别并不大,差异只是体现在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上。

  但随着国内当代艺术展览活动越来越活跃,尤其是与国际上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如何打造一场有观赏度,有趣味性,甚至有人气的展览,越来越成为美术馆、艺术机构、画廊举办展览时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在近几年来,观众越来越成为举办一场展览考量的重要因素。这与早年举办展览以艺术家和作品为核心形成了鲜明对比。机构的展览除了学术上的考量,观众喜爱度也成为评价一个展览好坏的标准之一。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对雅昌艺术网及艺术头条说到:“以前我们对布展的概念,更多的是挂画。把画从库房,或者艺术家的工作室拿出来,挂在展厅里就结束了。从这个过程到今天这十多年里,我们对于展览布展的要求,空间设置,情境的塑造,都越来越注重了。当机构开始逐渐把服务的对象当做观众时,情况就反转了。观众是有要求的,这样布展的要求就自然提升了。”

  2021年7月3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推出“成为安迪·沃霍尔”大展,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比如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近两年来推出大师展:2019年举办的毕加索大展,和刚刚开幕的安迪·沃霍尔个展。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举办这些展览,很重要的出发点是希望能够为中国的观众带来一些对全球当代艺术史有巨大贡献的艺术家个展。

  而在举办这些展览时,从前期确定展览的主题与方向,到对展出作品的资料文献研究,展览的空间设计、搭建、灯光等各个方面,都成为展览的组成部分。

  一场精彩的展览,再不单纯是由一位艺术家决定,而是由方方面面的角色,共同打造完成。

2019年,由吴洪亮策划的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Re-睿”展览现场

  ●

  策展人

  展览的“导演”与“总工程师”

  如果用拍电影的眼光来审视一场展览,在吴洪亮看来,策展人的角色可以看做一位“导演”。因为策展人往往需要把握整个展览的主题与探讨的方向。就像展览的“总工程师”。

  作为策展人,吴洪亮认为,一场展览最重要的,便是确定主题。他表示:“我们往往会花最多的时间去讨论这个展览应该用什么标题。因为标题是最早会被关注到的。人们如果被展览主题吸引,才会有兴趣来到展厅观看。”

  而在布置展览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则是非常复杂并且科学的一套流程。

  比如这其中涉及到的人体工学,便是非常科学的。一幅作品应该挂到什么样的位置,展厅里什么地方应该设置休息区域,光线应该调节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等,甚至需要考虑到展厅周围的交通情况等。这些都是需要经过科学演算的。

  2019年,吴洪亮策划的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便是他策展生涯中完成的相当复杂的一场展览。

2019年,由吴洪亮策划的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Re-睿”展览现场

  首先,这是一个代表中国当代艺术面貌的展览,而它所面对的观众则主要是西方人群。如何选择艺术家,如何确定展览主题,能够让西方观众通过展览,通过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艺术,进而认识中国文化,是吴洪亮策划这场展览的出发点。

  首先是展览主题:“Re-睿”。一个英文单词,一个中国汉字,两个字的读音都是一样的。前面的“Re”是拉丁字母的前缀,它可以引申出很多含义,如“Republic”(共和国),“Remember”(记忆)。而汉字“睿”也非常有意思,跟丘壑的“壑”,也就是山丘和山谷有关,跟深度有关。“睿”中的“目”,又跟视觉艺术有关。在这个文字游戏里,西方人会有他们的理解,中国人更有自己的理解,它有特别的开放性。

  而在展览空间设计方面,吴洪亮专门去到中国科学院请教心理学家刘正奎先生,研究空间和人的关系。并根据展览主题,借用苏州园林的概念来打造空间。因为中国馆的空间相对于其他馆而言,是有限的,但是如何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让观众有丰富的心里感受,苏州园林“移步换景”,以及“借景”的概念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点。

2019年,由吴洪亮策划的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Re-睿”展览现场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样的效果,吴洪亮认为现场需要搭建一座桥。在这座桥下面设置一个拱形的洞,这样观众可以进出,借此营造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个洞设置多高成为了需要讨论的点,怎么样可以让观众安全地通过,又不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困扰?最后选择的方案是:考虑到西方人普遍的身高,把洞高设置在1.5米。这样成年人必须要弯着腰才能走过去,而儿童则直着身子就能通过,都不会有碰头的危险。这样的设置既符合了展览主题,又为观众增加了观展乐趣。

  而除了展厅内的考量,展览周边的交通、商业环境等也都会被纳入考虑的因素。比如威尼斯双年展,由于中国馆所在的军械库地理位置非常偏僻,因此,许多人在坐船来到中国馆时,可能会非常疲劳。而在中国馆的外面,正好有一个小卖店,观众可以购买饮料、小吃等。吴洪亮便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展览当中,在小卖店的旁边张贴了展览的海报,让展览获得了最佳露出。而对于已经很疲劳的观众而言,当他们进入展览现场,会发现,展厅里的那座桥,是由阶梯一级一级搭建的,这些阶梯既可以走上桥,也可以成为休息的地方。

2019年,由吴洪亮策划的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Re-睿”展览现场

  这些展览搭建中隐藏的部分,既被策展人很好地运用到展览中,与展览主题,艺术家的作品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很好的观展体验。

  吴洪亮表示:一场展览要获得成功,能够被观众所接受,需要考量的细节是方方面面的。这其中需要研究许多内容。比如人体工学,观众的观展心里学等。这样在具体布置展览时,就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作品的位置,画的高度,展现的设计,以及沙发、座椅等休息区域的规划等等。

  而展览中的文字,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文字不宜太多,否则容易给观展带来压力和负担。比如展览的前言部分,吴洪亮认为,应该尽量控制在几百字以内。而展览的展签,从设计,到呈现的位置,以及使用的文字多少,都是需要依据不同展览和作品来具体制作的。如何能够用最精简的方式,让观众既能理解作品,又不会使他们产生负担,甚至限制了观众自己对于作品、展览的理解和想象,这其中有很多的“文章”值得研究。

和美术馆建筑外立面?和美术馆

  ●

  建筑设计师

  为展览打造独特的空间

  如今,去美术馆观展越来越成为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休息时的重要活动。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即使他们看不懂美术馆里的作品,美术馆的建筑、以及环境、空间本身就能让人享受其中。北京的红砖美术馆,阿那亚的沙丘美术馆,和2021年3月正式开放的顺德和美术馆等,其建筑本身便足以称之为一件艺术作品。

  今年刚刚开馆的顺德和美术馆,其建筑是由普利兹克获奖建筑师,国际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打造的。美术馆占地面积884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耗时5年筹划,3年施工。展现艺术与建筑的友好互补。

  和美术馆与传统美术馆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了圆形的概念,因此,展览的空间不是传统的正方形或长方形,而是扇形。而这样的空间设置最大的特点是:展厅内采用的都是自然光。

  在这样的空间内做展览,既充满挑战,又充满了趣味。

和美术馆展厅(局部) 和美术馆

  美术馆执行馆长邵舒谈到:“一般我们在呈现一场展览的时候,会选择弱化空间,突出作品。但是在和美术馆,由于它的建筑本身就是著名设计师安藤忠雄的作品。非常具有特色。它的展厅不是传统的四四方方的展厅,而是扇形的展厅,光线采用的也是自然光。所以我们在做展览的时候,就会考虑到作品和空间中找到平衡。”

  2021年3月30日,和美术馆正式开馆 ,同时,安藤忠雄首次以艺术为主线的大规模个展 —— “超越:安藤忠雄的艺术人生”也拉开帷幕。展览呈现了安藤忠雄为巴勃罗· 毕加索 、 埃斯沃兹 · 凯利、达明安·赫斯特、杉本博司等10位艺术大家经典之作所量身设计的空间,每一个房间都会根据作品单独对空间进行设计。重新释读空间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展览现场,万花筒的空间,《神圣》,达明安·赫斯特,蝴蝶拼画,213.4 cm × 243.8 cm,2007,和美术馆收藏,和美术馆

  比如为了呈现达明安·赫斯特的蝴蝶拼画作品《神圣》,安藤忠雄打造了一个万花筒的空间。因为这件作品本身在视觉上就非常夺目,在这个展厅里,通过万花筒镜面,反射出作品的多个形象,如同真的进入一个神圣的万花筒空间。

  对观众而言,观看这样的展览,他们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在这样的展厅里,随着观众脚步的移动,能看到作品的每一个面。

  因此,在呈现作品方面,对作品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丰富了展览的可看性。

  目前,美术馆的日均人流量是是800,周末节假日的观展量更是破千。美术馆平均每月接待观众达2-3万人次。观众辐射的区域达到了广州、深圳、佛山等多个城市。邵舒表示,目前他们已经启动了预约分时段进入美术馆的方式,以保证观众能够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

“成为安迪·沃霍尔”大展现场,展览灯光由刘宏剑及团队打造,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

  专业照明设计师

  还原作品的魅力

  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

  此外,鲜少会有观众留意到一个展览中,光环境会对整个展览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被艺术界称作“灯神”的刘宏剑,是一位专业从事展陈照明研究的专家、学者。在他的工作经验及学术理解系统里,展览的专业照明设计,其实有一套视知觉的思维模式。

安尼施·卡普尔个展现场,展览灯光由刘宏剑及团队打造

  以往我们看到的很多展馆,都是一束光直接打在作品上面,在符合作品安全LUX范围内,亮了就行,按指标来机械化操作,没有过多考虑光环境及情绪。当观众走进展厅,直接面对的便是前言、作品本身,这样对于观众而言,很难去感受一个大结构及展览理念、背后学术的脉络;同时也会发现,对大空间拍照,照片效果都不理想。因此,如何既能够让作品增光添彩,又可以让观众有一个好的观展体验?这时候专业的照明设计就发挥了作用。

“超越:安藤忠雄的艺术人生”展览现场,和美术馆,展览灯光由刘宏剑及团队打造

  刘宏剑从业的近几年时间里,照明设备也经历了巨大技术的变革。他谈到:“从钨丝、卤素等传统光源到LED光源的演变,早期专业照明设备都是以传统光源为主,更多的是靠反射器来设计光路、光效。LED出现,通过透镜等新技术原理实现更多光效的可能性,也降低了设备制造难度,加快了LED在场馆的应用。我自身并不是学照明专业,再加也不是学理工类研究专业,我是广州美院雕塑系毕业,好奇心让我进入这个行业,刚入行正好赶上LED的应用,这几年拆解国内外很多品牌的照明设备,学习光学的应用技巧及产品研发原理,同工程师做产品开发的研究。为什么提到我是美院毕业,所以我不按常规路径来进入市场。早期的专业照明设计,都是用电脑的照度公式去套方案,其实不一定科学。自己现场经验发现,仅仅套用电脑照度公式是无法实现一个好的灯光效果。在实际操作中,要有感知,我为了寻找这个模块,自己用五年多时间,同艺术家、馆长、策展人、建设方、后期维护方、观众做长线交流,亲自参与在全球各种媒介的展览,做数据总结、数据分析、数据评估,找到模式来套方法论,反过来倒逼工程师、产品研发部生产更加贴近市场的产品,可以让更多场馆应用便捷。现在,我也会给团队包括各大场馆运营方,传递一种工作方法,也是和国外很多工作团队做了经验总结。

“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展览灯光由刘宏剑及团队打造

  事实上,在整个布展过程中,灯光调试一般是最后的一个环节。但在此前的所有的环节,都需要综合考虑进去。比如展览前期,需要跟策展人、艺术家沟通整个展览的理念,同时,要亲自花时间、经历去了解整个现场情况,包括各种综合因素的考量。介入到展陈设计的工作中,要详细了解此次展出的作品,以及他们背后的各种信息。并且需要了解整个展览的理念,梳理每一件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关联,空间和建筑(场馆)的关系。这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就更多了,比如:动线节奏把控,墙面的高低、颜色,展柜、展台的材质等等,每一个信息都会关系到最终展览灯光的效果和前期的设计、包括计划的进度。我通常会让同事参与到建筑师、场馆、艺术家更多信息的研究、讨论,让他(她)们喜欢艺术带来的魅力和奥秘。

刘宏剑为康定斯基展览设计的展览灯光方案

  每次完成展览的专业设备的调试,当刘宏剑独自在展厅内欣赏整个展览时,内心获得一种巨大的满足感。虽然观众在看展览时,很少会关注到灯光设备,但在刘宏剑看来,他完成的工作也如艺术创作一样,期间的过程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开馆前,我都会让全国各地同事们去感受自己参与的项目,继续寻找更好的答案。

空山基个展现场,大都会,展览灯光由刘宏剑及团队打造

  刘宏剑说到:“我们要做的是,保证作品安全下,为观众营造一个最佳的观展(体验)氛围。”

  所谓作品安全,即不同媒介和材质的作品,光环境红紫外线数值要求不一样,降低文物、艺术品的二次损伤。在打造最佳的作品效果还原时,又有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论,也是我近几年的经验总结。

“玛丽·阔思:以光作画”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1,摄影:韩小易,展览灯光由刘宏剑及团队打造

“生长——陈彧君个展”现场,2021年,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师张宏,展览灯光由刘宏剑及团队打造

  多年的经验,刘宏剑已经在专业照明设计和应用的领域,累积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目前,他和团队正在做新技术应用的研发,希望有一套科学、体系化的标准模式和产品。让专业照明设备可以降低客户及场馆运营成本下,更好地适用于当下各种媒介形式的现当代艺术展览。

莫兰迪个展现场,木木美术馆,展览灯光由刘宏剑及团队打造

  结语:如今,看展已经越来越成为普通民众重要的休闲娱乐活动之一。当人们在看到一场精彩展览时,在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喝彩叫好的同时,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他们所看不见的精彩。除了艺术家、策展人,以及空间设计师,灯光设计师等等,与一场展览有关的角色还有许多。比如展览的现场搭建,展览的文献研究与翻译,展览的出版等等。他们的工作在展览也至关重要。而这背后还有更多的属于每个人的故事。雅昌艺术网与艺术头条也将会在今后的报道中持续关注这些“展览背后的人物”,敬请期待。

-END-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当代艺术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