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的起源发展以及收藏价值
http://www.socang.com   2021-06-04 17:13   来源:艺术品鉴

  这是宋代文豪苏轼酒后作书《试笔》(一题《自笑》)诗。我国最有名的笔是出自浙江的湖州和河南的太仓毛笔以及河北的侯店毛笔。迄今为止,我国拍卖场上最贵的一支毛笔是北京古天一拍卖公司2010年秋拍拍出的——象牙透雕葡萄松鼠毛笔。

  子石如琢玉,远烟真削。

  入我病风手,玄云凄凄。

  是中有何好,而我喜欲迷。

  既似蜡屐阮,又如锻柳嵇。

  醉笔得天全,宛宛天投霓。

  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

  这是宋代文豪苏轼酒后作书《试笔》(一题《自笑》)诗。

  在苏轼看来,书法只不过是一种技能而已。自己对书法的爱好如同阮籍喜蜡屐、稽康好锻炼一样,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事,而书法活动的真正意义则在于伴我安然处世,全我天然性情。关于书法艺术的讨论不是本文的主旨,苏轼诗中所提到的“中书君”,即毛笔,才是本文关注的对象。这一雅称出自于唐韩愈所作的《毛颖传》:“毛颖者,中山人也。封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

  诗云“笔有凌云意纵横”,古代文人时时借笔抒发感慨。因此,毛笔的雅称,数不胜数。

  毫、毫素。西晋文学家陆机《文赋》中云:“或含毫而邀然,唯毫素之所拟。”唐代学者李善注:“毫,笔也,书谦曰素。”故亦作“毫素”。

  玉管。隋朝薛道衡《初学记·咏苔纸》:“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

  银管。元代袁桷《薛涛笺》:“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

  管城子。唐代韩愈《毛颖传》:“秦皇帝使恬(蒙恬)赐之汤沐,而封诸侯管城,号曰管城子。”笔为蒙恬所造,故称管城子。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文兄有绝交书。”

  中国的毛笔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代表了一种书写文化。当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时,中国的毛笔却至今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毛笔的起源

  《史记》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博物志》里也说,秦之蒙恬将军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蒙恬为发明毛笔的史祖几乎成了定论。

  随着考古学的深入发展,曾奉为“定论”的一些事实、观念被颠覆。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出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1954年,考古学家在长沙左公山十五号战国中期楚墓中发现了完好的毛笔,被称为“长沙笔”。该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书写工具,有铜削、竹片、小竹筒。竹片相当于后世的纸,铜削用来刮削竹片,小竹筒应是用来存放墨、颜料等物。而令人欣喜的是这支保存完好的毛笔,因为这是汉以前的毛笔就此在世人面前揭开面纱。这支笔出土时套在一枝小竹管内,笔管长18.5厘米,口径0.4厘米,笔毛长2.5厘米。它选用的是上好的兔箭毫,笔毛包扎在笔杆外围,以麻丝缠紧,外面再涂漆粘牢。笔杆系竹制,裹以麻丝,髹以漆汁,笔锋尖挺,是抄写竹木简牍的良好工具。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毛笔实物。所以《文房四宝与印刷术》里提及此,将之它称为“最早的毛笔”。

  先秦文献中用笔的记载屡见不鲜。秦笔较之战国笔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改良,即笔头镂成腔状纳入笔毫。它的优点是笔头可以保持浑圆的状态,更利于吸墨和书写,且更具稳定性。这种模式至今仍在沿用,可以说是制笔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

  汉代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纸的发明,更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笔头不仅用兔、羊毛,还采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其制笔之法,有的以兔毫为笔柱,羊毛为笔衣,或用人发梢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毫,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见王羲之《笔经》)。因此,汉之制笔硬、软毫并用,亦可谓早期的“兼毫”。此时对于笔管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有的还以金银为饰。

  唐代的笔,以兔毫为主,大多出自宣州。选料精审,质量高超,它们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现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中国之唐笔,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镶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拨镂碧色之管。这说明唐代笔的丰富多彩,工料精致。

  宋代的制笔工艺,一改晋以前的旧风,逐渐趋向虚锋、散毫。当时的制笔名匠众多。诸葛高,安徽宣城人。书法家苏轼曾称,“惟诸葛高能之,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如人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

  到了元代,宣州笔声名煊赫的地位逐渐由湖笔(即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笔)代替。这是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造成的。再说湖州早就有制笔业,尤以善琏镇为最。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隋朝有名的书法家)游善链镇,住在镇上蒙恬祠侧的永欣寺,与当地制笔工匠经常切磋制笔技术。

  入元以后,浙江吴兴一带先后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他们精雕华饰,不惜成本,以博取统治者的欢心,因而包揽了所有的“御用笔”,以致湖笔声誉日隆。

  到了明清,制笔在工艺上不但讲究实用,而且更注意装饰。作为工具的毛笔制作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毛笔的三大产地

  笔毫的制作原料非常广泛,如兔毛、羊毛、鹅毛、鸭毛、鸡毛、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鼠毛、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猪鬃、茅草及人的胎发、胡须等。由于其中一些原料越来越难得,或制作工艺相对繁琐,而实际用途又比较狭窄,便逐渐淡出了笔的行列。目前,常见的笔毫只有羊毛、狼毛、鸡毛了。

  毛笔的制作十分讲究,多者需要百余道工序。笔头选毛更是讲究,比如羊毫,是要山羊的毛,还要在冬季时分宰杀的山羊入料。著名的“湖笔”选料是江苏南通的山羊,因为这一带的山羊有小截尖细富有弹性的“锋颖”。“锋颖”在笔工中的术语叫“黑子”,是山羊腋下和颈下的毛,这地方的毛与外部摩擦少,故此每根毛的尖端都有“锋颖”。再如狼毫,其实不是狼的毛,而是黄鼠狼尾巴上的毛。

  我国最有名的笔是出自浙江的湖州和河南的太仓毛笔以及河北的侯店毛笔。

  湖笔挥洒自如,经久耐用,素有“笔颖之颖技甲天下”之称。湖笔的产地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县善琏镇。

  位于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的太仓村,因古为皇家粮仓所在地而得名,全村1100人中潘姓占了95%以上。太仓毛笔制作历史有据可查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当时,太仓村制作毛笔的有几十家,比较有名的是潘友文、潘云升、潘太生等几家,这些名字也成为他们各自的号。有两家还在西安设立毛笔商铺,专营太仓毛笔。太仓毛笔的特点是笔锋锐利,饱满圆润,吸墨性强,使用起来柔而不软,婉转流畅,富有弹性。那时的太仓毛笔销往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等诸省(自治区),在北方地区久负盛名。其中以小楷笔最为著名,成为商家不可缺少的记账工具。太仓毛笔还受到清廷吏部的青睐,成为日常公文的书写用笔。太仓村制作毛笔者多为潘姓人,所以在鼎盛时期有“南湖北潘”之说。

  中国侯店毛笔产于河北省衡水市侯店村,古称“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笔”。侯店毛笔选材精良,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主要产于“衡水毛笔之乡”桃城区侯店村,品种达270多种。侯店毛笔制笔工艺分水盆、零活、干作、刻字、色装等300多道手工操作工序。整个流程全部执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使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启功、范曾、刘炳森、肖劳、沈鹏、孙墨佛等著名书法家及末代皇帝之弟爱新觉罗傅杰都曾为侯店毛笔泼墨赞绝。

  现在,各个地方的毛笔加起来有200多个品种。根据选用的原料不同,可分为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有些毛笔还是由两种兽毛制成的,比如兼毫是用山兔毛和羊毛合制的;紫羊毫则根据两种毛的比例,有“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也有用山兔毛与黄鼠狼毛合制的紫狼毫。紫羊毫比紫狼毫软些,羊狼毫的软硬程度则在两者之间。兼毫一般适合初学者练字时使用。

  另外,毛笔的大小尺度也有不同。最大的叫楂笔,笔杆比碗口还粗,有几十斤重;其次是提斗、条幅;再次是大楷、中楷(寸楷)和小楷;最小的是“圭笔”。初学者写大字可用大楷,写小字用小楷。

  毛笔收藏价值渐升

  毛笔在我国具有久远的历史,诗词书画、历史典故皆因有毛笔的记录才能炳耀其彩,所以毛笔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历代以来能够被妥善保存并流传至今的毛笔都殊为不易。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毛笔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完善精美的毛笔也逐渐成为收藏、鉴赏珍玩的古物,若是出于制笔名家之手或曾为历史名人所用,则其艺术价值更不可估量。

  正因如此,毛笔的收藏,并不是毛笔的笔头,而是笔杆。

  清代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笔管是毛笔收藏的重点,因为毛笔不易保存,笔毫易坏,所以毛笔的鉴赏更着眼于装饰意味浓厚的笔管上。故宫收藏的明代“龙凤管笔”便是经典代表。笔套均匀上有髹黑漆,然后用彩漆描绘。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在惊涛拍岸、山石耸立间,苍龙凌空飞舞,腾云戏珠,气势磅礴。

  尽管笔杆制作材质众多,而用竹做笔管则被人们认为是最为实惠和文雅的方式,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喜爱。随着明清竹刻艺术的蓬勃发展,竹刻毛笔也成为了竹刻艺术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笔管不及寸的圆周外壁上雕刻山水、花卉、仕女人物等,能够充分体现竹刻艺术家的才能。因为竹刻技术并非一般庸俗之辈所能为,所以即便是竹刻大家也常常望之兴叹,所以竹刻毛笔在当时制作量特别少。再者,竹刻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流传至今的实属凤毛麟角。

  近年来,竹刻毛笔因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稀缺性,逐渐受到各路藏家的关注,一支民国的竹刻毛笔市价大概在4000元左右,明清两代的竹刻毛笔大都价值万元。而在拍卖市场上,2000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人物毛笔估价6万至8万元,最后以7.05万元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花卉纹毛笔估价6万至8万元,最终成交价为60.8万元。2006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支明万历竹刻花鸟纹毛笔,估价8万到12万元,更是以99万元的高价成交。

  迄今为止,我国拍卖场上最贵的一支毛笔是北京古天一拍卖公司2010年秋拍拍出的——象牙透雕葡萄松鼠毛笔。此笔笔杆老化的色彩以及光泽,自然而富有感染力。松鼠葡萄的题材从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都特别流行。这支毛笔的笔杆以减心透雕的手法表现了这个题材,雕刻的枝、叶、果以及松鼠细节等,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玲珑剔透在美感之余,更可以防止笔杆的开裂和变形。

  大谈使用毛笔,传承传统文化,但却发现此刻自己明明就是在敲着键盘写着这篇文章,于是顿时就少了几分底气。但我相信,书法是中国最了不起的抽象化艺术,只要毛笔存在,中国文化就存在。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毛笔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