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书法导赏”:从汉代买地券读到文徵明
http://www.socang.com   2021-05-19 14:26   来源:收藏快报

 

 

  台北故宫博物院每三个月轮换一次的专题陈列“笔墨见真章——台北故宫博物院书法导赏”4月3日更换展件。新一期展品展示汉代《大吉买山地记》墨拓本、汉代《鲁王墓石人题字》墨拓本、明代文徵明《书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等13件,其中《大吉买山地记》为目前传世所见最大的买地券刻石文字。

明代文徵明《书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宋代张即之《书李衎墓志铭》卷(局部)

清代英和《临赵孟頫兰亭跋》

汉代《鲁王墓石人题字》墨拓本

汉代《大吉买山地记》墨拓本

  书法是汉文化圈特有的艺术,长久以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蔚成体系,也自然应用在日常生活里,了无古今的隔阂。

  秦汉时代是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三代以来古文大篆书写、铭刻分歧的现象,归于统一,产生标准书体小篆;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时代萌芽的新兴书体隶书,也在此际从篆书简省蜕化成熟,发展为汉代通行的书体。由于时代潮流趋向简便快捷,隶书又持续蜕变分化,遂有草书、行书和楷书的形成。书体递变原非朝夕立就,因此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过渡型书风以及各体掺杂的混合书风时而可见,显示书体蜕变迁延岁月,方能在结构和笔法上建立自己的规律。

  隋唐时代是另一个关键时期,政治统一带来南北各地书风会流,笔法发展臻于完备,从此楷书成为历代通行的书体。入宋以后,为保存前贤书法长远流传,刻帖日渐盛行。但是宋人并不以继承传统为足,书法取向表现个人情性、得其天趣。

  从元代开始,转而提倡复古,晋唐书法传统得以延续。然而,不受传统束缚的意念也活跃起来,至明代浮现纵横跳脱的气息。明人书法面貌至为纷杂,行草书尤其活泼自由,适与当时依循传统法度者形成对比。其间突显个性自成一格的书家,也走出实现自己的路径,不为时代潮流所吞没。

  清代以降,三代秦汉古文篆隶陆续出土,堪称得天独厚。在务实的学术风气影响之下,清人摩挲碑版,从而与刻帖相互为用,书法发展的视野得以串联古今,终能在篆书、隶书两方面汲古创新,引领新方向。

  在本次换展的13件作品中,汉代《大吉买山地记》墨拓本为隶书,间架端整,东汉建初元年(76)刻。原石在今浙江省跳山,又称跳山摩崖,曾经《越中金石记》《两浙金石志》著录。上方写“大吉”,下方写“昆弟六人,共买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三万钱”,字大约25厘米高,为目前传世所见最大的买地券刻石文字。

  汉代《鲁王墓石人题字》墨拓本为篆书,结体宽绰方正,东汉年间刻。右写“府门之卒”,左书“汉故乐安太守麃君亭长”,字径约20厘米,分别刻在二石人腹部下方。左下方“乾隆甲寅阮元移置”隶书小字,原在石人背后。

  石人经阮元(1764—1849)移置曲阜孔庙,现今在汉魏碑刻陈列馆。《两汉金石记》《山左金石志》皆有著录。

  文徵明(1470—1559),长洲人,名壁。诗文书画并佳,与沈周(1427—1509)、唐寅(1470—1524)、仇英(约1482—1559)并称“明四大家”。

  《常清静经》为道教重要经典教义之一,全文391字,上章言好清静则得道,下章劝诫勿因贪求而获烦恼,沉沦苦海,最终迷失真道。本幅用笔劲健爽利,间架明整开阔,可见文氏小楷风格逐渐确立成形,时年四十二。

  英和(1771—1840),初名石桐,字树琴,满洲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临赵孟頫兰亭跋节临《快雪堂法帖》《元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及临本》其中三札,章法虽经移行换位,且有脱字,然其用笔圆润遒劲,结体规模与原帖十分相近,应是对临之作,从中得以窥探书家入古出新的方法与态度。

  (资料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台北故宫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