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生旧藏程甲本《红楼梦》百二十回
抄本迭出,各有传奇
清代郝懿行《晒书堂笔录》记载,“余自乾隆、嘉庆间入都,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嘉庆年间京师竹枝词中,更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可见当时影响之大。
程伟元高鹗的印本一出,结束了《红楼梦》以抄本流传的局面。但抄本因为有脂砚斋等人的评点批语,对于解开《红楼梦》的各种谜团大有益处,红学家和收藏家对抄本都很重视。
1927年,胡适以重价购得甲戌本。它的抄阅年代最早,在乾隆十九年(1754)。又因为它仅存16回(一至八回、十三至十六回、二十五至二十八回,第四回回末缺下半叶, 第十三回上半叶缺左下角),所以称为“脂残本”。胡适十分珍惜这部书,当他往台湾时,随身只带了两本书,一本是他父亲的遗稿,另一本就是甲戌本的《红楼梦》。
“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七十八回,原为京城某旗人所藏,1933年初徐星署在北京东城隆福寺地摊上以8块银币的价格购得。1934年,胡适见到此本,并以之与自己收藏的十六回“甲戌本”进行对照,认为价值很大。1949年5月5日,燕京大学图书馆以折价黄金二两的价格,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从徐的后人手中购得。
抄本之中,最小的是郑藏本,是郑振铎从旧书店里找到,共两回(二十三,二十四)凡三十一页,装订为一册。专家发现,它非但跟刻本不同,就跟一般的脂评本系统也不相同,书名《石头记》,又称《红楼梦》,其原底在1791年程伟元排印本以前。
《红楼梦》古抄本中有一个神奇的首次过录本,俞平伯曾言:发现了一个比程伟元、高鹗的刊印本还要早二三年的完整的百二十回古抄本,它就是《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简称为梦稿本,原本四十一回至五十回一册遗失,各册首、尾若干页遗失,杨继振据程乙本抄补齐全。《梦稿本》1959年在北京发现,现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1963年影印行世时命名为《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简称《梦稿本》,一百二十回,系杨继振咸丰五年(1855)收藏本,也称“杨藏本”,因为胡适、俞平伯一直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的续作,因为这个抄本的发现,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于是俞平伯留下“俞平伯、胡适,腰斩红楼梦,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的可贵遗言。
除上述抄本外,尚有乙卯本、戚序本、戚宁本、蒙古王府本、舒序本等,可见《红楼梦》古抄本寻之不易,至20世纪末,倾全国之力也仅得11种,且多残缺不全者,其中1种还藏于境外,其珍贵可想而知。
结缘红楼,人称“卞藏”
2006年6月,人们期待已久的第12种古抄本终于有了消息。深圳收藏家卞亦文在上海敬华拍卖公司购得一部仅存前10回及58个回目的《红楼梦》旧抄本。此本得到主流红学界的认同,并于同年12月由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人们称为“三十年来《红楼梦》资料最重大的发现”。卞亦文一战成名,这本以18万元拍得的残本被命名为“卞藏本”,其荣耀可想而知。
卞亦文祖籍江苏扬州,1972年生于新疆,上世纪80年代初随父母来到深圳,自幼痴迷红学。先在银行任职,其后下海经商,业余时间他痴迷上收藏,凡明清瓷器、字画古玩,都是他的收藏对象,而他最喜欢的收藏品,则是红学典籍。
卞亦文在收得抄本之前,已收得一部程甲本。2003年7月间,卞亦文在北京出差期间,到嘉德拍卖公司竞买“程甲本红楼梦初刻本”,此书先后历经郑振铎、俞平伯等名家收藏,底价18万元,拍卖时,除卞亦文外,竟然无人举牌,卞亦文以起拍价幸运地得到了这部全世界只有十几部、被视为国宝的珍本。5年之后的2008年,韦力以200多万元拍得程甲本,事后还有点担心,怕自己出价太高,马未都知道价格后竟然惊呼“哎哟,怎么这么便宜。我觉得怎么也得五百万、八百万的。”2018年,嘉德又拍卖一部有康生藏印的程甲本,拍出2400万元的高价,成为史上最贵的《红楼梦》。
2006年,在上海敬华古籍专场拍卖的前一天,卞亦文在网上无意间看到其中有一部《红楼梦》残抄本,上边有该书的两张照片,他拿出他3年前拍得的程甲本和庚辰影印本,对该书第一回篇首照片的文字作了校对,发现这个抄本正文明显与程甲本不同。再看照片中抄本的纸色、墨痕、字体,感觉像个旧抄本,隐隐觉得极有可能是未经发现的《红楼梦》早期抄本。去上海参拍已经来不及了,他只好让上海的朋友办理委托拍卖手续,开拍后电话遥控指挥,将这件起拍价仅8000元的残本,最终打败两个竞争者,以18万元收入囊中。
卞亦文还藏有一部《红楼梦》的最早英译本。那次他去红学家杜春耕先生家里,正好新华书店总店打电话给杜先生,说发现了一套1891年版的《红楼梦》英译本,问杜先生要不要。卞亦文就求杜先生把这个机会让给他,结果以8000元买下该书。这部书由英国驻澳门副领事乔利翻译并题名为《红楼梦·中国小说》,1892年分两卷在澳门、香港出版。虽然在此前早有《红楼梦》的英文译本,但都是零散的片段,因而乔利的译本就成了最早的成书英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