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吴熙载寿山石印
http://www.socang.com   2021-04-20 16:57   来源:收藏快报 王玲/江苏镇江

 

 

  镇江博物馆收藏的这方吴熙载石印(见图),通高10.4、印面8.8×3.1厘米;寿山石,色泽黄厚,质地细腻凝润。印利用原石的自然形态,巧妙地将石头的纹理引刻为怪石嶙峋的山崖,两株苍松傲然屹立,扎根于陡峭的山壁上,松树随着石材的自然形状在印的顶部露出一角,树枝状如冠盖,松针针针分明。一鹤单足立于树下的山石上,一足蜷于胸前,回首俯视。边款行草书52字:人生百岁快事无多,前人有看来五十尤如此,虽到百年也可知,需行乐及时,无负所学,方为识时务,逐权达变,、己未四月上旬让之刊。印文篆书7字:百岁如怀能几开。

  这方印章体格较大,印章单面薄意雕刻,画面布局错落有致,刀法细腻,虽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其雕琢手法高超,应为当世名家。边款行草字的转折连接处和线条的延续处都充分体现了书法的用笔,其动势显著,生发了流动、通畅之气,单字虽隔,然意气绵延不断,气势酣畅淋漓。印文篆书浑厚劲健,颇富古意,字体结构舒展,刀法圆转,无纤曼之习,气象骏迈,质而不滞。印章边款“己未四月上旬让之刊”说明这方印是让之于1859年四月上旬雕刻,因此这方印章为吴熙载印石。

  清咸丰三年(1853),吴熙载54岁,为避太平天国战乱,他流寓至泰州,前后达十数个春秋,初期寓居在泰州姚正镛家。在泰州期间,因姚正镛的帮助,吴熙载免受战乱流离之苦,其除以鬻艺谋生外,在生活窘迫时,还以“拆字卖卜”来维持生计。在这种背景下,吴熙载仍保持乐观积极的处世之道。该印边款“人生百岁快事无多,前人有看来五十尤如此,虽到百年也可知,需行乐及时,无负所学,方为识时务,逐权达变”,与印文“百岁如怀能几开”正反映了吴熙载的态度“行乐及时,无负所学”“逐权达变”。吴熙载流寓至泰州期间常与当地名士墨客雅集唱和,集锦作画。张丙炎《吴赵印存》题识证实了此事:“忆咸丰庚申秋,予客海陵,主姚仲海寓斋时,苏、常失陷,江南人士麇聚海陵一隅之地,颇集友朋之乐。”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大约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避清穆宗载淳(同治)讳,改字“让之”,又字譲之,五十岁后以字行,常自称让翁,又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诸生,少时为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各体书,尤工篆、隶。能以碑刻摹印,传邓石如衣钵,亦自成面目,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赵之谦,自负篆刻,独以折服让之工力,曾赞之:“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寿山石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