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矿没有了?宜兴紫砂壶都是化工壶?
http://www.socang.com   2021-04-19 13:56   来源:紫砂之家

  今天有位壶友又在说:“ 紫砂矿没有了,宜兴紫砂壶都是化工壶!” 一段话引起了其他壶友极大恐慌,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买到了化工壶。关于“紫砂泥矿被禁采,宜兴没有紫砂矿了?”这个问题,好几年前就写过一篇文章,详细的讲解过,今日我们就来再老生常谈下。

  宜兴市政府在2005年4月起暂时冻结对紫砂原矿的开采时间为3年,任何人不得擅自开采挖掘。紫砂原矿禁采3年后政府开始有计划、有方案、科学的开采。

  一:明、清时期紫砂矿的开采

  据资料证明,宜兴陶土总存储量达1000亿吨以上,但紫砂泥(包括紫泥、红泥、本山绿泥)只占其中的3%左右,紫砂原矿从明、清一直到我国解放以后开采量甚微,制壶者均是做一点去采掘一点,是根据手头活计来取材的。直到1955年地方政府才成立采矿公司,实行陶土统一开采。

  1956年开采陶土的总量只有18吨,到了1959年,由于开采技术的改进,生产量的增加,开采陶土的总量翻了十几倍。1966年,宜兴陶瓷公司成立原料总厂,全面集中开采,丁蜀地区所有陶瓷厂家的陶土原料,都由原料总厂负责有计划,有步骤的拨给。

  直到90年代中后期,由于日用陶被其他工业日用制品所代替,而逐渐衰弱,为此原料总厂关闭了所有矿井。但唯独有紫砂一枝独秀。

  二:为何会出现紫砂泥矿“禁采”

  紫砂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由港台地区掀起热潮,从此又一振雄风,至今已风卷全球。紫砂从业人员有原来的几百号人现发展到几万人,紫砂已成为丁蜀地区的主产业。

  “户户捶泥,家家制壶”导致黄龙山紫砂原矿滥开滥采,缺乏科学管理措施,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尤其是承包商不按山脉脉理、原矿储存信息量等合理采掘,这种破坏性的开采,造成黄龙山面目疮痍,为了眼前利益把“子孙饭”都提前纳入口中了。

  为此,宜兴市政府果断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于2004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宜兴紫砂保护发展议案》,2005年4月出台了“禁采令”。

  宜兴市政府决定从2005年4月起暂时冻结对紫砂原矿的开采时间为3年,任何人不得擅自开采挖掘。同时为了加强保护矿山资源的措施,宜兴市政府还确定黄龙山为紫砂陶土资源保护区,并建立“丁蜀后工业遗址公园”。

  三: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档“紫砂真相”的节目

  紫砂原矿禁采三年后政府有计划、有方案、科学的开采。在2010年5月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一档“紫砂真相”的节目,节目里谈到了由于紫砂矿已经禁止开采,一些练泥厂开始掺假,使用一些普通的陶土通过化工颜料调色制成所谓的原矿紫砂泥料。用这些泥料制成的假紫砂壶里面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

  一时间媒体争相报道,大家谈紫砂色变。由此得出了一个观点和结论,那就是:宜兴已经没有紫砂矿了,现在卖的都是化工料的壶。这个观点深入人心,使得大部分人坚信不疑,这位壶友应该也是其中一员。

  远的不说,就说2016杭州G20峰会,紫砂壶被作为各国领导人饮茶用具,让人感受中国紫砂韵味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如此如果按照上述观点,这些壶难道也是“化工壶”?明显不可能!!你只关注多年前的旧新闻,却不知信息在不断更新变化。

  四:宜兴紫砂矿没有矿枯竭!

  首先黄龙山原矿泥料“禁采”是指政府有计划、有方案、科学的开采。其次从地理位置来讲宜兴属于丘陵地带,宜兴南部的山地属于天目山余脉,宜兴境内又有三条主要山脉,即铜官山脉、龙池山脉和太华山脉。陶土资源主要分布在这些山区里,在丁蜀镇周边的湖?,洑东,川埠等乡镇均存在大量的紫砂矿源。

  矿源从南山一直延伸到与浙江长兴交界的父子岭,从地质学角度来讲,黄龙山只是其所处天目山系界岭矿脉上最早发现的代表矿源之一,所以在同一矿脉的其它地方出现类似的紫砂矿料是很正常的,根本就不存在紫砂矿枯竭这么一说。

  最后还是要告诉大家眼下真的不用担心紫砂矿料会枯竭,在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内都足够用。

  五:避免化工壶的几点常识

  1、常识告诉我们:便宜没好货!

  试想红砖屋瓦都涨价,紫砂做壶还能便宜?一两百能是紫砂壶?还不如换玻璃杯喝茶吧。越图便宜越容易买到学费壶。

  2、常识告诉我们:好工用好料!

  好的制壶人用料是不会差的,这就和等级厨师不屑用地沟油在大排挡炒菜一样;

  3、常识告诉我们:好手出好货!

  有一定身份一定职称的制壶人制作的壶通常都不会差,有损声誉的壶也不会打上自己的底款;

  4、常识告诉我们:丑人爱打扮!

  新壶特别油润鲜艳吸引眼球的,通常都是用特殊材料美容的;

  5、常识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试图去拣漏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紫砂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