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形壶,亦称鱼瓶。其整器模仿鱼的形状制作而成,属于仿生陶瓷。唐代以前,鱼形壶制作比较简单,徒具其形而神不备。至唐代,时人非常喜爱这种器物,故在制作上费了很多心思,有三彩、白瓷、金银器等品种,并且采用了刻划、堆塑等工艺,使得鱼形壶越来越精美。特别是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釉陶器唐三彩,鱼身上的细节处如嘴、眼、鳍、鳞等,皆制作得精细入微、栩栩如生。
图2 晚唐三彩陶双鱼瓶
图3 唐三彩双鱼壶
山东博物馆收藏的晚唐三彩双鱼壶(图1),通高24.5、口径4.1厘米,1953年出土于山东青州市。从该器物的造型来看,它应属于晚唐的盛酒器作品,反映了晚唐制瓷工匠在设计上的高度造诣。该器物选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物鱼作为壶的外形,鱼眼球凸出呈黑色,双鱼中间各有上下两个小翅,形象逼真。色分绿、黄、褐三色,互相浸润、交融,形成斑驳灿烂的彩色釉:其周身涂抹大面积绿釉以表现鱼的勃勃生机,只在胸部鱼鳞和眼、嘴部位点抹了黄色釉料,使鱼的造型更加突出。鱼是民间最常用的馈赠佳品,也是唐代崇尚之物,而双鱼就寓意着连年有余、和谐美满、吉祥合欢。
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及南北贯通,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地理位置优越的扬州,成为当时最繁华富庶之地,并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唐代遗物。1963年至1978年期间,考古工作者在扬州的唐城遗址和唐人墓葬中,出土了一大批唐三彩,有炉、壶、瓶、钵、碗、碟、豆等,以及大量的残件和碎片。河南巩县窑烧制的晚唐三彩陶双鱼瓶(图2),就是其中的一件典型器。此瓶高23、腹径11.2、口径4.5、底径8厘米,1975年出土于江苏扬州扫垢山,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其瓶身塑成腹部相对的双鱼形,鱼口即瓶口,双脊即为双系,尾部制成瓶底,鱼目、鱼鳞、鱼鳍一应俱全。双鱼瓶表面挂有绿、黄、褐三色釉,三色互相浸润交融,色彩斑斓。双脊间有穿系小孔,便于系绳,既实用又美观,反映了工艺上的高超造诣。
1992年,在陕西长安南里王村的一座唐墓中,也出土了一件唐三彩双鱼壶(图3)。该器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器高25.3厘米,为扁圆腹,壶体系由两条腹部相连的鲤鱼构成,器肩部即两鱼头顶部各有一鼻,可以穿绳系提,器口较小,被两鱼嘴共同承起。鱼尾朝下为器足。整个器体除鱼尾处外,皆施三彩釉。此壶造型设计突破了常规,巧妙地利用两条对拥的鱼构成壶体轮廓:从侧面看,是一条躯体圆浑肥硕的鲤鱼正纵跃出水面,使我们联想到鲤鱼跳龙门时的一搏;从正面看,又犹如两鱼相对嬉戏,争抢食物,生活气息浓厚,且器型与鱼体的结合自然流畅,不露半点人工雕琢之痕。
唐代的双鱼酒壶,亦见于古代文献记载。唐人称为双鱼榼,如诗人白居易即诗云“何如家酝双鱼榼”,《说文解字》释义:“榼,酒器也。”《急就篇》颜注云:“榼,盛酒之器。”由此看来,以上三件双鱼酒壶文物,也许正是这一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双鱼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