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清康熙青花如意云头纹茶叶瓶
17世纪以后,茶叶作为商品大量外销。当时随着新航线的开辟,欧洲国家的船队经过好望角进入到东南亚以及东亚,开始了大规模的海上贸易。而中国的生丝、茶叶、陶瓷,成为了外销的大宗物品。至18世纪20年代,茶叶取代了丝绸,成为输入欧洲的主要商品。且19世纪40年代之前,中国一直还是世界茶叶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到了1886年,中国茶叶输出量到达顶峰,该年订单竟达到了13.41万吨。此后茶叶的对外输出逐渐下滑,1887年印度茶叶出口量才超过了中国。由此可见,17—19世纪为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黄金时期。繁荣的茶叶贸易不仅带来丰厚的利润,更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艺术的融合。而大量的中国茶具随着各国商船来到西方世界,并且随着当地饮茶习俗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图2 清康熙青花矾红加金彩花卉纹壶
图3 清雍正粉彩公鸡牡丹纹壶
图4 清乾隆年制青花加金彩茶具组
坐落于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为我国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目前该馆分为两个馆区:其中双峰馆区位于龙井路88号,占地4.7公顷,1991年4月对外开放;龙井馆区位于翁家山268号,占地7.7公顷,2015年5月对外开放。两馆建筑面积共约1.3万平方米,集文化展示、科普宣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茶艺培训、互动体验及品茗、餐饮、会务、休闲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是中国与世界茶文化的展示交流中心,亦为茶文化主题的旅游综合体。而该馆珍藏的大量清代外销至欧洲茶具,更是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本期笔者择选该馆收藏的几件清三代茶具中的外销瓷,并加以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清康熙年制青花如意云头纹茶叶瓶(图1):方唇,直口,短颈,丰肩,弧腹,近底内收,圈足。而器盖,则为后配的金属盖。其修足规整,足端无釉。口沿刮釉一周,外壁以青花装饰,肩部绘有四朵如意云纹,云纹内以青花为地并勾勒花朵纹,花朵内留白,胫部同样铺以四朵如意云纹,而器腹部间亦绘四朵折枝花纹。在康熙年间,此类如意花卉纹是比较流行的式样,而且于外销器中多见。
清康熙年制青花矾红加金彩花卉纹壶(图2):壶圆腹,圆盖宝珠钮,浅圈足,直流,耳形把。此壶用青花红彩描金装饰纹样,壶身腹部还绘有折枝牡丹纹以及花瓶纹。且此类器物,为景德镇仿日本“伊万里瓷器”风格的外销瓷。
清雍正年制粉彩公鸡牡丹纹壶(图3):壶身则是呈梨式。其直流,耳形把,笠帽式盖,盖钮镂空作带枝叶的果实形,壶盖出沿作菱口,圈足,整体造型挺拔秀丽。同时壶身腹部开光内绘公鸡和牡丹纹饰,周边绘对称两朵折枝牡丹纹,牡丹花朵硕大,颜色艳丽,很有张力。清代此类纹饰多有吉祥含义,牡丹和公鸡取其谐音,即公鸡代表“吉祥”,牡丹代表“富贵”,意为吉祥富贵。壶把及流均装饰折枝花卉。壶盖的果实状钮也以粉彩装饰,叶片以绿彩、蓝彩及红彩相间,果实以红彩为地加金彩描出轮廓。盖出沿处以红彩为地再以金彩描出叶脉纹饰。
清乾隆年制青花加金彩茶具组(图4),为海外回流的茶具。这套茶具,包括了茶叶罐、杯、把杯及盏托、茶壶。按图中排序,其中最左侧的茶叶罐,直口,盖失,弧肩,平底,器身为四方体,表面起棱线,有波浪起伏的视觉效果;器身以青花绘山水楼阁纹饰。
图之中部的杯,则是花口,圈足,器身起棱线装饰,外壁青花绘山水纹饰,口沿内以青花和金彩做边饰,器心有青花写意纹饰。口沿圈足等处绘金彩。而把杯,为花口,圈足,器身起棱线,一侧安有把手,把上以凸点装饰,把与器身连接处贴有花朵以加强连接。口沿把手圈足等处绘有金彩装饰。而盏托的器身还青花绘山水楼阁纹饰。
最右侧的茶壶,直流,平盖,梨形钮,扭股把手。壶身以青花绘中国传统山水楼阁以及柳树纹饰。在《瑞典藏中国陶瓷》一书中的156页,也有形制相同的青花山水壶,由西方古董公司收藏。而其纹饰与中国茶叶博物馆藏的略有不同:西方古董公司所藏的这件绘欧式建筑,且没有描金装饰。书中提到这类壶的设计师仿造英国新厅瓷器厂的风格,直流的壶嘴造型是适用于金属改装。此类金彩很多是被运到英国伦敦后重新添加的,也有在广东加彩后运到欧洲。
文尾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茶叶博物馆珍藏的此类清三代茶具中的外销瓷,由于极富典型的中国传统特色,且蕴藏有丰富的中国元素,因此满足了当时欧洲人对神秘中国的好奇心,并使得它们在欧洲世界大行其道、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