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要想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学习上哪怕不聪明,只要勤奋、坚持不懈,总会有所收获,走向成功。国产火柴企业曾以此为题出品过不少主题火花。
图2 安阳火柴(1984)“古人求学·孙敬悬梁”
图3 安阳火柴(1984)“古人求学·程门立雪”
从左至右依次为:昆明火柴(上世纪80年代)儿童古诗读火花“有志”(图4)、惜阴(图5)、“守约”(图6)、“知疑”(图7)、“蜡烛”(图8)
1984年安阳火柴厂曾出品过一套“古人求学”火花。这套火花主版分别再现了二王练字、黄霸读经、刘恕忘食、欧母画荻、郑王辞位苦读、朱詹吞纸、买臣负薪、荀淑求教等十二位古代学霸好学不倦的读书事迹。其中以囊萤映雪名垂青史的晋代车胤、孙康等,他们虽然家境贫寒却仍然勤奋好学,成为读书人学习的榜样。其中“匡衡凿壁”(图1)一枚,描绘了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手捧竹简苦读的形象。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载:“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于是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孔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读书。后来匡衡凭着不懈努力成为大学问家。
“孙敬悬梁”(图2)一枚描绘了东汉勤奋好学的孙敬,求学期间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学习,就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扯痛,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后来他成为著名的政治家。
“程门立雪”(图3)一枚,讲述了北宋学者杨时求学期间尊敬老师的故事。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有年冬天杨时去拜见老师程颐,当他在窗外看见他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就站在门外边,耐心地等待着老师醒过来,恰在此时,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尽管如此,杨时没有走,而是仍在雪中站着。等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后来这件事就被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流传至今。
昆明火柴厂出品于同期的十枚套“儿童古诗选读”火花,则分别通过有志、读书、蜡烛、惜时、惜阴、守约、知疑等九幅诗配画主题画面,讲述古代贫寒学子学有所成,除了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苦读精神外,还得具有刻苦攻读的志向,以及珍惜利用每一秒光阴,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如“有志”(图4)一枚,描绘了一名儿童在千里马背景衬托下,坐在书案前读书的画面,同时配印了一首儿童古诗:“天下无难事,在乎人为之。不为易亦难,为之难亦易。吾非千里马,然有千里志。旦旦而为之,终亦成骐骥。”
“惜阴”(图5)一枚,描述了一名烛光下埋头读书的学子,对面墙上则挂着一幅“惜秒阴”的励志书法。同时配有古诗:“古人惜光阴,贵于惜黄金。光阴金难买,黄金失可寻。大禹惜寸阴,陶侃惜分阴。吾辈方少年,更应惜利阴。”
“守约”(图6)一枚则描绘了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宋濂年幼求学时,因家贫没有藏书,每当向藏书家借来需要的书籍,抄完就如约送上门的故事,并配一首古诗予以点赞:“宋濂幼嗜学,家贫无书览。假借藏书中,笔录计日还。天寒砚冰坚,手抄不怠慢。录毕走送之,守约人皆赞。”
而“知疑”(图7)一枚,描绘的是一名学童正在认真地倾听私塾先生给讲解疑问。并配有古诗“为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知疑且善问,学成还无疑。”这枚火花从一个侧面讲述了读书学习,既要抛弃不求甚解的态度,也要本着知疑擅问不盲从的理念认真对待学习。
蜡烛作为古代必备照明之一,曾陪伴过无数学子刻苦学习。因此“蜡烛”(图8)一枚,突出描绘了一名古代青年坐于书案前,在烛光的映照下,聚精会神,手不释卷地认真读书学习,并对蜡烛赞美道:“不惜身上膏,化作千尺明。陪人倚窗独,照人赴锦程。默默发光热,从不慕虚名。一心贯始终,为人尽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