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用心良苦
http://www.socang.com   2021-03-10 17:29   来源:收藏快报 秦延安/陕西西安

图1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1254—1322),元代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鸥波,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故画史又有称“赵吴兴”。赵孟頫才华横溢,书画双绝。他创立了“赵体”书法,为“楷书四大家”之一。他在王维的基础上,提出了“文人画”概念,并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领导者。

 

图2 赵孟頫《洞庭东山图》

 

  所谓文人画,是指由文人、士大夫们所创作的画。与一般民间或是画院专职画家作品不同的是,文人画十分重视文学、书法、情趣、思想等在绘画中的运用,以画述意与人交流。

  作为赵孟頫的传世代表作,《鹊华秋色图》(图1)被中国画史称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文人山水大多是水墨画)。

  《鹊华秋色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纸本,纵28.4、横90.2厘米,描绘的是山东济南郊区鹊山和华不注山的秋日盛景。

  作品采用平远构图,写意笔法作画。画面清旷辽阔,意境深邃高远,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画中,远山近树,长汀层叠,层次分明。渔舟出没,屋舍隐现,错落有致。初看甚是平淡,墨色简率,有一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细品,平川洲渚,红绿相间,树姿高低直攲,疏朗有致,恬淡舒适。绿阴丛中,两山相对,一圆润一尖竖,秋色凝人,大气古远。

  在技法上,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有唐人之致,北宋之雄”,风尚古俊,无精勾密皴之习。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晕染,笔法潇酒,节奏鲜明,使之显得湿润融和,草木华滋,匠心独具,毫无斧凿。

  由此可见,赵氏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

  因为画中表现的是深秋的景色,所以在色彩上追求的是一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树林还有江面呈现出淡赭石色,有一种深秋时节江南草木黄落的自然感觉,但是并没有一点萧瑟。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来描摹,浑圆的鹊山以青绿来表现,尖尖的华不注山则用翠蓝的石青层层渲染。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深浅不一,形成虚实相生的色调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相显。

  这些运用恰当的暖色系,与花青色形成色彩学上的补色作用,表现出一种淡泊与平淡、工整与豪放的意趣,极富笔墨趣味。

  对于此画的来历,画上的题跋中这样写道:“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

  文中的公谨即指周密。元贞元年(1295),赵孟頫自济南回乡吴兴,与祖籍济南的周密成为至交。为了满足友人的思乡心切之情,赵孟頫便以济南最知名的华不注山为题作画,于是便有了《鹊华秋色图》。

  此画最有意思的便是赵孟頫没有到过华不注山,要为周密描绘家乡的美景,只能凭借记忆,以实据虚地进行想象创作,这也是文人画的特点。

  《鹊华秋色图》非实即虚的创作,也让此画曾被后世画家所诟病,并差点毁之于旦。

  该画在清代乾隆年间被收于皇宫。作为赵孟頫的“粉丝”,乾隆皇帝初见此画,便喜不自禁地在上面题写了“鹊华秋色”。但是,当他带画亲自去济南府观景时,却发现实景和画中的两山位置有误,此画从此被打入了“冷宫”。

  直到乾隆皇帝再次经过大明湖游玩时,眼前的美景令他不仅想起了《鹊华秋色图》,便命人火速回京取画细细品味。兴奋之余他作诗一首,将大明湖比作银河,把鹊山比作鹊桥,以此寄托自己和发妻忠贞不渝的爱情。不想皇后却在归途中病故了。伤心、自责的乾隆皇帝迁怒于《鹊华秋色图》,意欲毁画,最后在众人的百般劝说下才作罢。

  从今天的实际来看,鹊山和华不注山位于济南的黄河南北两岸。而《鹊华秋色图》中,却将两座山画在了黄河北岸,以站南望北的视角去欣赏鹊华秋色。并在题记讲述画作缘由时,强调“鹊山在东”。因此自古以来该画作便饱受争议,被认为这是赵孟頫凭着记忆作画时的“败笔”。

  其实细究此图,便知这是该画的“高妙”所在。

  赵孟頫是文人画的缔结者和倡导者,所以欣赏此画时,要从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意图来考究,并不能用纯粹的院体化风格来审视。

  在创作此画时,为了既能真实地反映当时济南的秀美风光,又能表达与周密的真挚友情,赵孟頫采用了文人画的青绿山水技法,并加入了文人书卷气的表达,一举打动了周密。即使过了近七百年,画中两山山峰的特点依然非常显著,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

  赵孟頫乃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作为前朝宗室和文化名流,深知“圣人南面而听天下”。虽然宋朝已不在,自己也无力回天,但仍不愿落下北面称臣的口实,遭人非议。

  在赵孟頫的记忆中,由南往北观看,东边的华山在右,西边的鹊山在左。这一种视觉经验像一张照片固定在他的脑海里,让他一直铭记着二山方位总是右华不注山,左鹊山。于是赵孟頫以左右分西东的习惯来创作此画。这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与生物法则在此相颉颃,入画便成了心声最好的彰显,足可见其用心良苦。

  秋色美好,《鹊华秋色图》更富神韵。我想,它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画,不仅因为画得出色,更与其真挚的情感交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关。我认为,这才是这幅画的隐形内涵所在。

  传世至今的赵孟頫山水人物题材作品还有不少,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浴马图》、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所藏《谢幼舆丘壑图》以及《洞庭东山图》(图2)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品读其深刻内涵。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赵孟頫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