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绘画史中,宋代小品画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以独特的经营位置,精微的笔墨技巧,高雅的格调品味,以及丰富多样的绘画题材,成为中国美术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小品画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咫尺之间,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趣,艺术表现力丝毫不亚于大幅绘画。它的兴盛,与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背景密切相关,对后世绘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天,宋代小品画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其“朴素淡雅”的美学特征,“格物致知”的求真态度,亦对当下创作人文精神的回归有重要的启示。
兰叶描与铁线描一样,是中国传统人物画勾勒法中又一大类,起初因形似兰叶故此得名。兰叶描相传为画圣吴道子所创,因其所画人物衣褶有飞动飘逸之势,被后世誉为“吴带当风”。此画法用笔讲求提按顿挫的节奏变化,与唐代楷书的笔法相似。兰叶描是由铁线描发展而来,相较于铁线描,其形状有明显粗细变化,因此对物象的质感表现性更为丰富。由兰叶描衍生出的画法非常多,如十八描中钉头鼠尾描、蚂蝗描、橄榄描、枣核描、行云流水描等,其关键即在于用笔上的提按分明。本期宋代人物小品画即选取了三幅兰叶描画法的作品加以赏析以飨读者。
宋 佚名 月色秋声
绢本 25×26.4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月色秋声》,绢本,25×26.4cm,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本画无款,旧题签“马和之月色秋声”。马和之,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高宗绍兴(1131-1162)年间入朝为官。以人物、山水著称于世,其画师法吴道子,有“小吴生”之誉。他在兰叶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蚂蝗描。所谓“蚂蝗描”因线形状如蚂蝗,两头尖中间粗,故此得名。此画意境疏朗萧散,以林间高士为描绘主题。图中高士于树下临流而坐,远望静思,一名侍童侧立身旁。在画面的左上方有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所题的李白《题宛溪馆》中的“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这两句诗恰当地点出了画中所绘的时节。图中坡岸远景的淡墨晕染与河水的略以勾勒的黑白对比形成了月夜水明的幽远景象,树叶寥落以及人物着衣表明所画为秋季,故名《月色秋声图》。
宋 佚名 柳荫醉归图
绢本 23×24.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柳荫醉归图》,绢本,23×24.8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画无款。图中所绘人物袒胸赤足,衣衫稍整者手提纸笔,二人醉扶而归,颇似魏晋名士之貌。此图画法极为纯熟,衣纹笔法顿挫有力,起讫分明,如写楷书,这与李嵩《骷髅幻戏图》中画法相近。此画法虽可归为钉头鼠尾描,但稍有不同的是其收笔处亦为顿笔非“鼠尾”状的尖笔,这样画的好处在于用笔时气势连贯,又能兼顾造型的准确性。画中柳叶的画法如同重影一般,有序的排列用笔使柳叶有了随风飘荡的动态效果。此画略显不足的是,柳树的主干挺直且位置过于偏狭。虽然如此,若仅以人物论此画仍可称宋人佳作。
宋 佚名 瑶台献寿图
绢本 32×31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瑶台献寿图》,绢本,32×31cm,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瑶台献寿图》画上无名款,因其画风技法与刘松年相仿,故旧题刘松年作。刘松年(约1155-1218),南宋宫廷画家,历经孝宗、光宗、宁宗三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钱塘清波门,故有刘清波之号。善画山水、人物、亭台屋宇。山水画法师自李唐更出新意,一变李唐的“斧劈皴”为“刮铁皴”,所画人物笔墨精妙,造型严谨,着色清丽典雅。多以工整的界画作亭台阁榭,因多画园林小景,后人称其为“小景山水”。刘松年与李唐、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此画描绘的是众仙瑶台献寿的景象。三位献寿的仙君居于画面中央作揖遥拜,四周围栏陈设工整繁复用界画方式表现。画中人物神态各异全凭不同形状的点睛之笔,衣褶勾勒以“兰叶描”为之,树石画法属“刮铁皴”之类。全画设色古雅,以淡墨细染物象之阴阳,后略施淡彩,唯有须眉衣襟处渲染重墨。细看画中案几坐具,方寸之间花纹图案纤毫毕现,整体而观又无琐屑之弊,是宋代小品画中的佳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