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瓷画“马上琵琶”的正史与传说
http://www.socang.com   2020-12-28 14:10   来源:收藏快报 胡剑明/江苏南京

 

图1 清康熙时期瓷板残片

  南京古陶瓷收藏者丁骏先生有一块青花瓷片,长14、宽9厘米(图1),应该是一块清康熙时期瓷板的残片,画的是昭君出使匈奴,跋涉塞外,除了垂下的松枝,没有任何背景。瓷片发色沉着,画面生动:匈奴马夫牵着大马,昭君抱着琵琶,一幅“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的场景。

图2 倪田《昭君出塞图》

  这个画意出自辛弃疾的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词为:“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占领。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原词意思是,听着绿树阴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别的痛楚。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一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我的恩师,94岁的俞律先生曾在他的《诗海初渡》中说,辛弃疾的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清代工匠正是顺着这个意思,在瓷上为我们演绎了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

  正史中,汉元帝时期是西汉巅峰时期,而匈奴经过汉朝连番打击已元气大损,是汉强匈奴弱。实际上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在汉宣帝时期就已经归降向汉朝称臣,成了汉朝的属国,并且呼韩邪单于曾三次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也是三次入京朝贡时,元帝挑选了宫女赏赐于他。而北匈奴郅支单于也在不久前被汉朝远征军陈汤、甘延寿等人诛灭,所以,不存在有些人所言“汉朝屈辱求和”的情况,也无“昭君自愿请行”一说。而且,汉元帝也并没封王昭君为“明妃”,这是晋代时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君”或“明妃”。

  自汉朝以来,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经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昭君故事时,增加了毛延寿、陈敞、刘白等多位画工,因受贿作弊而同日弃市等情节。但是,比《西京杂记》稍后的《后汉书》并未采用这一传说,而此后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不仅采用这一传说,而且还把受贿作弊的画工,集中到毛延寿一个人身上。

  我曾看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昭君出塞图》(图2),纵118.5、横54厘米,是清代倪田画的,题“一望关河萧索。宣统辛亥新春”。图下注为:王昭君名嫱,汉代美女。汉元帝后宫既多,不能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贿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能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元帝见后,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昭君出塞图》为历代画家所重视。过去的“百美图”上常见此图。画面上昭君是以公主打扮,裘皮斗篷,立于马前,若有所思,仰望天空。后来民间有许多故事书上,也多采用此类图画。

  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一反正史记载,把汉元帝时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汉朝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其中,叙述了画工画相,单于按图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乡国,愁肠百结,终不可解,愁病身亡等情节。后世有关王昭君的作品,多是在此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说唱改编而来。

  正史与后来的传说,都挺感人,甚至感动过瓷画工匠,其实这也是古人对昭君产生的怜悯之心。瓷画上,工匠将牵马的匈奴人画得面相粗放,将昭君画得低眉顺目的回首状,似乎她有着太多的依依不舍,而一匹大马却画得健硕精神,更衬托出昭君的柔弱与无奈。流传千年的故事,至今让人猜想,令人唏嘘。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清瓷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9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