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读吴云华油画《跨过鸭绿江》
http://www.socang.com 2020-12-24 11:26 来源:收藏快报 郑学富/山东枣庄
读吴云华先生的油画《跨过鸭绿江》(见图),耳畔犹响起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歌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
2005年,由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共同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正式启动,历经五年的筹划和创作后圆满完成,入选作品于2009年9月22日至10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公开展出。所有入选作品将由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吴云华先生的油画《跨过鸭绿江》名列其中。
吴云华受命创作“抗美援朝”这一题材,是他几十年梦寐以求的夙愿。因为吴云华成长、生活、工作的地方就在辽宁省,1968年在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即在辽宁画院从事美术创作,曾担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画院副院长。1950年,他刚刚6岁,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就是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黑土地上跨过鸭绿江,这片土地也是距离朝鲜前线最近的后方。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广播成天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报纸、画报、宣传画、小人书宣传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和英模人物,志愿军的高大形象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志愿军战斗英雄、飞机、大炮、坦克车和美国兵举手投降的狼狈相成了他孩提时代的描摹对象。吴云华说:“我有幸接受抗美援朝这一题材的创作,记忆的火花再一次燃起了创作的思绪。我阅读了所能找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书籍、电影、电视光盘;访问了曾入朝参战的首长和战士、战地记者和摄影家,聆听他们的讲述;学习了著名画家侯一民、高虹、何孔德等前辈有关该题材的经典画作;研究了国外特别是丹东的画家朋友,他们把多年积累的创作抗美援朝的经验传授给我。可以说,我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心血与愿望来参加这一国家工程的。”
当吴云华站立在硕大的画布前,面对五颜六色的颜料和画笔,儿时的记忆和大家讲述的情景在他脑海里犹如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冬天的雪地、被炸残的鸭绿江大桥、黑夜、火光、探照灯、疾行的队伍,还有来自我儿时记忆中的身背孩子的阿妈妮……这些都成为作品中反映题材的基本形象符号。”作者选择了冬天夜里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这一典型时刻,将时空锁定在丹东鸭绿江赴朝渡口,突出“跨”这一动词,描绘出一幅千军万马、气势磅礴的画面:鸭绿江江面,白雪皑皑,志愿军官兵们矫健的身姿,肩扛钢枪,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昂首阔步,义无反顾走向杀敌卫国的新战场。队伍呈“之”字形蜿蜒不绝,汽车、战马载驮着辎重,与队伍同行。寒夜的天空中,闪耀着几束探照灯光,被敌机炸毁的鸭绿江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跨在江水之上,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作者将整体气势和细节刻画完美结合,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细致入微,丰富细腻,生动传神。志愿军战士的脖子上系着夜行军标志——白毛巾,嘴唇和鼻尖冻得红红的,有的战士年龄很小,稚气未脱。尽管天气寒冷,但是战士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士气昂扬,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历史担当和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意志,彰显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维护正义的气概和精神内涵。作品横向构图,视野开阔,大气磅礴,在色调的处理上也是独具匠心,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读此画卷,让我们回到了7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和硝烟弥漫的战场。志愿军将士克服困难,浴血奋战,勇往直前,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到三八线以南,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几十万志愿军将士的殷红鲜血永远洒在了三千里江山,这段慷慨悲壮、气壮山河的历史和一个个可歌可泣、活生生的英雄形象,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油画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